越想抓紧,越是要流掉
主角永远不可能再梦到一个作为主体存在的妻子来,正如柯南伯格不可能在《裹尸布》中拍出一个有主体性的妻子角色——这正是死亡的意义所在,主体终结了;留下的是一个“作者已死”的客体,任人诠释,什么阿猫阿...
主角永远不可能再梦到一个作为主体存在的妻子来,正如柯南伯格不可能在《裹尸布》中拍出一个有主体性的妻子角色——这正是死亡的意义所在,主体终结了;留下的是一个“作者已死”的客体,任人诠释,什么阿猫阿...
摄影师对着放大到只剩下胶片颗粒形状的照片,想象出了一场谋杀案。他沉浸在自己主观的想象里,有意无意地无视了自己其实知道的、能够推翻谋杀案推定的事实。作为观众的我们,在前面摄影师到公园拍照的段落里,...
第一次做新片,有预感可能会撞车,没想到真就撞了,不过也是没办法的事,我翻译字幕的速度就是比较慢。既然做了,我也就发出来供大家选择。这版字幕部分有采取意译来适配中文。还是很开心看到保罗·施拉德这样...
电影在绝大多数的时刻,呈现的是悬置了语言归类的图像。看电影,是对图像进行语言归类的过程。对一张图像的语言归类,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对一连串图像,且图像与图像间存在作者的介入去把它们联系起来的话,针...
慢电影不是无聊的,它们中的有些甚至每个镜头都充满张力,《不散》就是一部这样的电影。开篇不久,第一个谜题就给出了。我们先是看到影厅里坐满人在看《龙门客栈》,然后画面切出去,来到影厅外电影院的走廊,...
影片可能将近百分之九十的时间都是以不同景别、运动的方式拍摄彼得汉德克的一出双人法语舞台剧。我猜文德斯应该未做文本上的改编,对汉德克十分遵从。那么人们要说,像这样的一个项目,为何要以电影的形式拍出...
安东尼奥尼在《对一个女人的辨别》中讲了一个非常陈嘉映哲学的事。就是当你要去做一个事情,你会开始思考,自己能不能胜任这个事,然后逐渐觉得自己不适合,最后拒绝去做。这个思维模式的问题就是,现代人太把...
《利益区域》指的是女主人公想要的舒适生活——眼下他们正住着的漂亮别墅。电影唯一的情节就是丈夫因为工作要调任,而女主人公拒绝与他一起搬走,让他找办法让自己和孩子留在别墅里,让他找机会再调回来。但问...
基督教里很基础的一个想法是原罪论——人在意识到并期望面对自身的有限性时,才产生了对神的需要。但很多时候人其实连自己的局限在哪都察觉不到,即便是对于一个信教的人,他也可能身处这样的险境中。布努艾尔...
难道观众在小时候没有过因为某样事物的不可得,而去“制作”它的经历吗?比如玩电子游戏,你需要台游戏机,需要光碟——这些都要钱,你父母拒绝了。你低头看看你的手边,一本游戏杂志,杂志上是游戏的攻略,一...
旧中字误人太多,故着手新翻译了一版中文字幕。翻看短评区,诸如:姐妹隐喻东西德、左右之争基本上是旧字幕错译导致的后果。用新中字看电影,应该完全不会再觉得电影的人物都是什么象征、什么隐喻;是编剧硬掰...
和过往我写评论的动力一样,就是看到电影栏目下哗啦啦一排下来的影评里根本没人指出过电影打动我的地方所在。这个电影并不轻盈也并不尴尬,甚至不是关于两位女生的女性友谊(实话说难道不觉得这种友谊挺平庸的...
电影的主题与小说的主题是不同的概念。小说的主题是需要写出来的。电影的主题不需要实际的出来,电影的主题是观众感受到的。具体来说,如果以妒忌为主题,小说的展现方式,就是一个人物对另一个人物的妒忌。这...
就像你从没看过《冬日之光》。如果你看《冬日之光》使用的是网上流传的一版中文字幕,那么你走运了。用这版重译的中字,你会看到一出新的电影。玩笑归玩笑,原先的中字翻译得流畅,但我不满它和英文字幕的内容...
难受。法斯宾德是一个在自己作品里不断地创造出“难受”体验的导演。一般我们可能在一部电影中得到的最差的感受,莫过于是无聊。但无聊是中性的,难受却是负面的。什么样的难受呢?我举一个例子,吵杂。在《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