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片的伊始,我們看見男孩伊萬遊走在一片祥和的叢林,此時人物的形象與置身的環境可以說是和諧的,幾乎夢幻,但随後畫面轉入嚴酷破敗的戰場,這裡是現實,沒變的是男孩伊萬,他灰頭土臉,不再微笑,顯得肅穆,孤身一人走在硝煙彌漫的荒野,反差帶出一種莫名的感受,并在随後男孩與蘇聯士兵們老練的交涉中膨脹,他已經完成了成年人無法完成的任務,不看年紀,他俨然是名訓練有素的士兵,男孩到底是如何做成這些的?感到他内心裡是種不屈的勇氣,才有可能克服夢境與現實間的落差(布列松說過電影是從外到内),伊萬協調它、控制它,甚至是為它而戰。對藝術家而言,這場戰争是“無可反對”的,這是已然發生了的生活事實,評論者薩特考慮政治理念,對影片做出“反戰”诠釋,恰恰是把自己從影片中摘除出來,他不願直面在一場戰争的進行時中,保持不被異化隻是死路一條。而在這異化之上還存在着人的各種表現,勇敢的、算計的、逃避的、愛意的,藝術家希望觀衆為伊萬的遭遇緊張、為伊萬的存活考慮,展現他周圍環繞的人們的面孔,各自非常不同的個性,處在士兵生存的環境中,不論是睡于處決過敵人的地堡,還是跋涉過墨綠的湖水,有曳光彈不時從身旁落下……所有這一切不可劃約的意味乃是一部影片在傳達的。
就《伊萬的童年》向薩特辯論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借《夜》,快速談談安東尼奧尼
《夜》的男主角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為什麼當将死的友人托馬索誇贊他的新書時,他會反問一句,你是認真的嗎?為什麼他會覺得别人的誇贊是假的? 根據男主角新書發布的書展的段落,男主角的妻子,也就是女主角,無意間走到兩個談話的女人身邊時所聽 ...
《大師》拍的是情感
真的很難動筆寫這個文章,很多人感覺這個電影晦澀,其實是沒看明白幾處通過暗示交代的内容。而且我奇怪地覺得,pta在這個電影裡好像暗示得不夠好,我們沒能感到他所說的東西,而是要稍微動動腦,理性地考慮一下,事情才會明朗起來。其實應該用電影 ...
越想抓緊,越是要流掉
主角永遠不可能再夢到一個作為主體存在的妻子來,正如柯南伯格不可能在《裹屍布》中拍出一個有主體性的妻子角色——這正是死亡的意義所在,主體終結了;留下的是一個“作者已死”的客體,任人诠釋,什麼阿貓阿狗都可以上來評幾句。而越是愛戀那存在過 ...
我認為《放大》說了什麼
攝影師對着放大到隻剩下膠片顆粒形狀的照片,想象出了一場謀殺案。他沉浸在自己主觀的想象裡,有意無意地無視了自己其實知道的、能夠推翻謀殺案推定的事實。作為觀衆的我們,在前面攝影師到公園拍照的段落裡,也就是在謀殺案被假定發生的時空中,其實 ...
第一次做新片,有預感可能會撞車,沒想到真就撞了,不過也是沒辦法的事,我翻譯字幕的速度就是比較慢。既然做了,我也就發出來供大家選擇。這版字幕部分有采取意譯來适配中文。還是很開心看到保羅·施拉德這樣搶手的,好多片子更高分也就隻一版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