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的男主角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為什麼當将死的友人托馬索誇贊他的新書時,他會反問一句,你是認真的嗎?為什麼他會覺得别人的誇贊是假的?
根據男主角新書發布的書展的段落,男主角的妻子,也就是女主角,無意間走到兩個談話的女人身邊時所聽見的對話,兩個女人說着她們也要當小說家,然後飲起香槟嘻鬧。所以似乎在男主角新書的書展上無人太在意新書的内容,亦無人太在意作家,大家在意的都是自己。這是男主角不自信的來源之一,書展上來的多是湊熱鬧的人,他接收到的誇贊究竟有幾成是随意的、社交性質的恭維,剩下的又有幾成是真的看見、在同一層面上的交流?
後半段男女主角來到一個大企業家辦的派對上,安東尼奧尼早早借女主角之口說,企業家總是愛找藝術家來裝點門面。然後安東尼奧尼拍了一個企業主如何誇贊藝術家創作出永恒的作品,我們差點都信了,一轉眼他就拿高薪誠聘男主角為他們企業做文化建設,并說這樣你就可以真的獨立了,難道你還想繼續寄人籬下嗎?雖然男主角的稿酬足夠目前的生活,企業主轉了話鋒,暗示男主角在吃家境顯赫的女主角妻子軟飯。這可謂男主角不自信的根源之二。但再往下想,又令人寒顫,比如男主角在年輕時追求女主角,究竟是為了純粹的愛情,還是亦包括了尋求社會地位的提升?
再另一個場景,一個客人嬉笑般的引用了某作家的話,被男主角打斷,男主角說,可知作家寫下這話時的痛苦,卻被你用來顯得高高在上,因而他不能同意。另一個明顯是企業家的人物此時跳出來說,不,重要的是話本身,而不是作家的意圖,到此場景居然就結束了!我看的時候突然激靈起來,倒回去又看了一遍,我好奇的是安東尼奧尼的立場。仔細考慮後,因為女主角曾直接地說出對企業家的否定,因而男主角在此的不滿其實是更接近安東尼奧尼的想法的,盡管場景結束于企業家享樂性質的反駁,盡管這也是網上我們眼見的主流。所以男主角又不是一個純壞的形象,可是他軟弱,被各種缺點控制,堅持不下内心真正的追求。
影評人說起安東尼奧尼總是愛談建築、空間,卻很少人談安東尼奧尼自述自己電影與同行電影的異同時所提到自己關注的主題,他說自己更關注人物的内部生活,人物如此行事的原因,而費裡尼更關注外部。影評人其實就像是上段的企業家,說着,重要的是死的圖片,而不是圖片試圖呈現的藝術、喚起的感受。
安東尼奧尼有一個招牌的拍攝方式,畫面一側是人物的後腦勺、一個背影,畫面另一側是人物視線看往的方向,空間、建築或是景色。像是這樣一個鏡頭,你能用什麼術語描述呢?中景鏡頭顯然不合适,忽略了人物的視線指向,深焦鏡頭顯然也不合适,你不是在自由選擇看向一側,而是要接受下來整體,可能隻有遊戲術語,過肩鏡頭能勉強描述,但是又會缺很多東西,比如人物看向什麼時反過來被揭示的心境,這在遊戲裡亦不存在,在大多數電影中也不存在,而隻存在于安東尼奧尼的電影之中。要我說,這是一個叙述的鏡頭,安東尼奧尼叙述了人物的視線、視點,兩者可以不是鏡頭概念,而是鏡頭内的叙述概念。
借《夜》,快速談談安東尼奧尼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大師》拍的是情感
真的很難動筆寫這個文章,很多人感覺這個電影晦澀,其實是沒看明白幾處通過暗示交代的内容。而且我奇怪地覺得,pta在這個電影裡好像暗示得不夠好,我們沒能感到他所說的東西,而是要稍微動動腦,理性地考慮一下,事情才會明朗起來。其實應該用電影 ...
越想抓緊,越是要流掉
主角永遠不可能再夢到一個作為主體存在的妻子來,正如柯南伯格不可能在《裹屍布》中拍出一個有主體性的妻子角色——這正是死亡的意義所在,主體終結了;留下的是一個“作者已死”的客體,任人诠釋,什麼阿貓阿狗都可以上來評幾句。而越是愛戀那存在過 ...
我認為《放大》說了什麼
攝影師對着放大到隻剩下膠片顆粒形狀的照片,想象出了一場謀殺案。他沉浸在自己主觀的想象裡,有意無意地無視了自己其實知道的、能夠推翻謀殺案推定的事實。作為觀衆的我們,在前面攝影師到公園拍照的段落裡,也就是在謀殺案被假定發生的時空中,其實 ...
第一次做新片,有預感可能會撞車,沒想到真就撞了,不過也是沒辦法的事,我翻譯字幕的速度就是比較慢。既然做了,我也就發出來供大家選擇。這版字幕部分有采取意譯來适配中文。還是很開心看到保羅·施拉德這樣搶手的,好多片子更高分也就隻一版字幕? ...
用電影做人類學
電影在絕大多數的時刻,呈現的是懸置了語言歸類的圖像。看電影,是對圖像進行語言歸類的過程。對一張圖像的語言歸類,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對一連串圖像,且圖像與圖像間存在作者的介入去把它們聯系起來的話,針對這組圖像的語言歸類的多樣性在理想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