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面Persona(1966) 性格/人物

導演:英格瑪·伯格曼

編劇:英格瑪·伯格曼

主演:主演:畢比·安德松/麗芙·烏曼/瑪格麗塔·克羅克/古納爾·布約恩施特蘭德/約根·林德斯特倫

語言:瑞典語/英語

類型:劇情/驚悚

上映日期:1966-10-18(瑞典)

瑞典 85分钟

假面Persona(1966)的劇情介紹

舞台劇女演員伊麗莎白(麗芙·烏曼LivUllmann飾)在一次演出中忘了台詞,之後長達數月她拒絕說話,被送進精神病醫院。照顧她的護士阿爾瑪(畢比·安德森BibiAndersson飾)被醫生責怪沒有盡職,醫院安排她帶伊麗莎白在一所海濱别墅療養治病。兩人到達别墅後,伊麗莎白有所好轉,但還是拒絕說話和給予回應。阿爾瑪經常對她說話試圖打破沉默,但仍舊得不到任何回應,最後不得不傾訴起她與未婚夫之間的情感問題。阿爾瑪偷看了伊麗莎白寫給醫生的信,發現她在信裡談論自己,于是憤怒地叱責伊麗莎白。面對徹底沉默的伊麗莎白,阿爾瑪在狂怒中幾乎将她殺死。受驚的伊麗莎白驚恐地呼喊出“不!”,這讓阿爾瑪以為自己治好了她的病。可是伊麗莎白再次拒絕發出聲音,她讓阿爾瑪成為自己的替身,與自己的丈夫做愛,照顧自己的孩子。阿爾瑪在與伊麗莎白的過程中漸漸失去了自我的身份,悄然變成伊麗莎白的另一半。

假面Persona(1966)的短評

  • 惡魔的步調

    搏擊俱樂部的大雞雞。今敏的精分演員。索拉裡斯的海邊别墅。穆赫蘭道的雙女之夢。實體化的心靈舞台。獨角戲。極簡的布置,室内劇感。海邊的奔走長鏡。叙事過于碎塊化。看的第一部英格瑪·伯格曼,太多可作起源性的符号參照解讀,先行作個四星基準。攝影讓人驚歎,忍不住再加一星。

  • 歡樂分裂

    兩人的關系可看作是所有關系的一個總結和縮影,具有強烈的普世性,痛苦是人生的本質,精神煉獄是最終歸宿,當假面脫落,外在崩塌,影像重合,一度無限接近的她們必然再次疏遠;電影不是一種記錄,而是一種夢幻;“我的電影從來無意寫實,它們是鏡子,是現實的片斷,幾乎跟夢一樣。”

  • 冰紅深藍

    英格瑪·伯格曼代表作,也是其生涯轉捩點。影片撕裂了時空,暧昧模糊,龐博多義。首尾迷幻蒙太奇-放映機,釘手掌,内髒,男孩撫摸眼前巨大模糊的女性面孔;沉默與滔滔不絕;美妙的4P獨白(憶及戈達爾[周末]);沸水威脅與玻璃渣惡作劇;無縫疊置的臉龐;重複訴說的話語;矛盾;痛苦;語詞之虛空。(9.5/10)

  • 私享史

    從來沒有一部電影會讓我莫名其妙的去關注和記憶每一個鏡頭。這是一部很形而上的電影,包括了哲學和心理學。我的理解是一個演員分裂成了兩個人在體驗生活和對付生活。

  • 圓首的秘書

    一個人若想絕對的誠實,就要有基督和自焚僧人般決絕的勇氣,要戰勝自己喊“不”的本能恐懼,敢于直視血淋淋的槍口,至少是一鍋迎面而來的熱湯。可惜,誠實萬般不易,惡念卻一直蟄伏在潛意識當中從未消失。伯格曼首先是個道德家,他相信傷害和侵犯是天性和本能,而那張假面,未嘗不是人類社會的保護罩。

  • 餘小島

    上影節第一部伯格曼,開頭竟然還有伯格曼本人的導賞,驚了。。大師說了兩個關鍵點:1.開頭的四分鐘很難懂,要當成音樂來理解;2.拍這片子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在擔任皇家劇院院長時要說一些言不由衷的話,内心有太多怒火。也就說所謂的假面和真實的自我。有了這這兩句話,相對就好看懂很多了。

  • 碎歲

    伯格曼的電影很一般。他喜歡把故事從複雜的社會中搬出去,而放進一種人造的、橫截面式的孤境,如顯微鏡的載物台,這誠然好去細察研究,但終究是一種偷懶,和無力直面的表現。

  • Ocap

    從《第七封印》《野草莓》至此,沒有一次能擠出點滴感悟,每次看完伯格曼,都想找部通俗大片當腦白金補。這部晦澀程度更甚,卻有了勝于上述兩者的畫面,那種無所适從又難以抽離的恐慌和迷幻氣息,是神級的視與聽浪漫交配的驚人結果,不明覺厲。以及,我就不信演員知道自己在演什麼。

打開App,看更多熱門短評

假面Persona(1966)的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