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面》是一部極端形式主義的乃至具有先鋒性與實驗性的電影,伯格曼在采訪中說道《假面》就像音樂,“無關看懂與否,而應感性地體驗”。
電影開頭是一連串割裂的、詭異的意識流剪切片段,你很難具體地去分析這些它們,隻能感受其中所傳達出的那種模糊而強烈的情感,關于生死,關于疼痛,以及驚悚畫面所帶來的一種怪誕美的視覺沖擊。随後故事的兩位女主人公出場,她們面容相似而性格對立,護士阿爾瑪情感激昂、傾訴欲強烈,病人伊麗莎白則冷靜而沉默。伊麗莎白厭倦了人們在生活中無時無刻需要帶上面具扮演一個個虛僞的角色,語言是聯結人類主體感受與客體認識之橋梁,然傾訴與傾聽之間不是一種直接轉達,而是經過了語言的修飾與僞裝,人與人之間于是出現隔閡,理解和感同身受變得困難,為了區分幻夢與現實,摒棄虛假觸碰真實,伊麗莎白選擇了失語,拒絕表達,隻是觀察世界,研究他人。這便可以引出電影想要探讨的主題:什麼是真實?人們會在什麼時候言說真實?也許沉默是真實唯一存在形式,但從外向内去看沉默是否又成為了一種封閉式的假面,一種精神層面的僞裝?或許人們隻能作為一座座孤島,其間的關系疏離而扭曲?電影利用打光、構圖與調度一次次強調兩位主角間的分離與重疊,互為鏡像而倒映。二人關系似乎在不斷變化,從最開始的護士與病人,變成傾訴者與聆聽者,再變為審判者與自省者,最後幾近相融,難分你我。外訴與内省是她們對于接近真我的渴望,但精神分析的結果是陷入更深的混沌,無力達到客觀的認知與把握......
我面對《假面》也幾乎成為失語者,理解的終極是無法理解,隻是去感受這種真實的假和虛假的真。
ps伊麗莎白對于孩子的情感或許體現了導演自身的俄耳浦斯情結?
我平生從未看懂一部電影,隻是去感受它們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審慎的資産階級
《資産階級的審慎魅力》這部電影有劇情但重點不在劇情,而是在劇情間插入了一段段荒誕的夢境以戲谑和諷刺資産階級的生活狀态。電影中插入了幾個六個主要人物在一條似乎沒有盡頭的大路上行走的片段,畫面中天空占的比例很大,似乎壓得人透不過氣——這 ...
as a nisi masa
雖說《8½》大抵算是費裡尼的一部自傳,私以為它仍是這樣一部電影:你不是在其中尋找導演的意圖,而是找尋自己。好的電影有時不像一部翻開供人直接閱讀的書籍,而更像一面鏡子,你看見你,我看見我。何為夢境與現實的關系?何為意義?這也是我近日常 ...
打開那些鐵門
《何處是我朋友的家》是一部很平淡也很動人心弦的現實主義電影,沒有激烈的戲劇沖突,沒有花哨的技巧,沒有矯揉造作的抒情,連配樂都隻有重複使用的兩段,拍得很樸素、很克制,但也很真、很美。電影中有兩個重要的人物,一是艾哈邁德,而是帶路的老爺 ...
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
看完《生之欲》這部讓人靈魂震顫的作品,我決定寫下自己的第一篇長影評。“活着的意義是什麼?”是一個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思考的問題,但一般不會太受其困擾,然而對于渡邊這樣不剩多少時日可活的人,卻很是嚴峻,兒子的冷漠甚至讓他一度想要自盡,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