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部电影中的两个主人公实际上是真实存在的,两个人的故事被制作成纪录片,并且同样的故事也在美国被翻拍,但法国的这版评价最高。我早早就被人推荐看这部影片,但却因为是黑人和白人作为主角,总免不了觉得可能有点宣传种族问题的因素在里面。看了之后,起初觉得些许赞誉过度,但这实际上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具有人类主义情怀的影片,德希思在菲利普家里来说,算是一个外人,甚至可以说是下等人,当然正面来说也是一项美好的调剂,而这种调剂多数情况下表现为他带来的快乐,但实际上,德希思的存在将一个处在端庄的、静止的、规则化的上流社会背景下,却陷于困境的菲利普的世界带来阳光,和现实的可爱和纯真。

两个人看展览,话费几千欧元买了购买一幅画,画中竟是某个人的一滩鼻血;看歌剧,嘲笑道演员竟在扮演一棵树而且唱的还是德文;更在一次集会当中憨憨地讽刺到维瓦尔第的四季在巴黎失业中心播放过。

...

这实际上是互相怜悯的友情,一段互相搀扶的过程。两个看似天差地别的世界,彼此可能显得格格不入,不拘小节但无伤大雅。但从另一个侧面看,两个人之所以能成为朋友,这种友谊在一定意义上变得刻骨铭心和无法替代,就是因为他们认可的更多是是对方作为独立存在的个体,这和爱默生在《论友谊》当中表达的观点类似,即我和你做朋友,是因为你是你。这与你的背景、附带的价值、连带的圈子和未来的可能无关,也就等于是一种纯粹的关系了。事实上,影片中两个人的关系就是很纯碎,菲利普没有因为德希思唐突、冒犯甚至失格的表现而觉得丢脸,甚至和他一起对祛魅后还显得有点矫揉造作的艺术开怀大笑。而事实上也正式如此,当人们因为某些事件在某些时刻突然意识到生命中有了一种无法挣脱的枷锁,自由无法预见性地被无限期限制,人们可能会选择在艺术与美中升华,就像菲利普那样,当然也可能会像德希思那样非常现实地谈论生计,辛苦度日。这两个人的相遇,打开了彼此的世界,算是一种互补性的友谊。


但从另一个方面,两个人的关系本质上是主仆关系,基于主仆关系进展到一种类似于平衡的状态,发展为友谊。想想很有意思,这种友谊往往可以维持很长时间,因为最初是因为非常明确的相互需求基础上建立的关系,后来两个人也有了精神层面的交流,比如德希思开始搞创作,菲利普帮他把画卖了几千块。德希思又给他打气实现他和笔友的见面。

...

这种友谊和《烈日伤痕》中主人薇拉和多洛瑞丝之间的照看关系非常类似,但大概男人之间的关系大都以轻松快乐为主,薇拉和多洛瑞丝间虽说有友谊,多洛瑞丝的日子可并不那么自在,薇拉的神经质和强迫症实际上让多洛瑞丝曾非常反感,但当照顾和陪伴,慢慢变成依赖,这种熟悉和依赖慢慢发展为友谊,这种友谊实际上更加真实和刻骨铭心,当然也可能更长久。


友谊这个命题在现在的社会被提到和谈论的不多了,现在说的都是朋友圈。就好像圈子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某一个朋友给你带来的心灵上抚慰和情感上的契合,这也不足为奇,因为朋友圈给人带来的是俗世的保障和社会生活的链接,是能变现的社会资源。而友谊往往显得比较单纯,基于了解,讲究“合拍”和“对味”,交往是不图回报的。人们现在不大谈到友谊了,倒是因为到了一定年纪,开始找回同学群,仿佛同学之间存在的就可以叫做友谊。这倒是一种便捷的方式。但无论如何,影片中两个人之间的友谊真挚,并且拯救了彼此的生活,因为难得吧,所以常常被翻拍。


...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掠影简记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