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電影《百萬英鎊》改編自馬克·吐溫的同名原著,從故事上來說,影片的情節更加豐富、人物形象也更加鮮明。應該說,電影的改編是非常成功的。在原著中,整個故事雖然具有幽默諷刺的意味,但主人公亞當斯,始終給人一種沉穩幹練的感覺。他在最初得到百萬鈔票的時候有些不知所措,但經過在公園中一個小時的推敲琢磨之後,便立即對自身的處境有了清楚的認識,并且做出了最有利于自己的打算。這跟他作為一個從事證券交易的精明辦事員的身份是相符的。他在之後遇見以前的老朋友哈斯丁,敏銳地從對方的困境中發現商機,獲取高額利潤。說明他是一個懂得審時度勢,頭腦精明的青年。而電影對這一人物形象作了較大的改變。影片中的亞當斯,雖然誠實善良,可是一點也不精明幹練。在原著中,亞當斯作為百萬鈔票的持有者,一直是積極主動的,而在影片中卻是消極被動的。從開始到最後,影片中的亞當斯一直在圍着百萬鈔票打轉。

在影片開頭,有一段百萬鈔票被風吹走的場景,頗有寓意。面對突然從自己手中飄飛的百萬鈔票,亞當斯驚慌失措,奮力追逐,展現了百萬鈔票對他的重要性。百萬鈔票俨然是他在困境中的救命稻草,為了抓住這根稻草,他在大街上失态狂奔,被鐵栅欄刮破衣服,整個人在大庭廣衆之下匍匐在地。這段滑稽可笑的場景,充分展現了影片的重心是在那張鈔票,而不是亞當斯身上。百萬鈔票如同具有萬有引力的恒星,讓從貧民到貴族,從職員到官員的各色人物,都圍繞着它亂轉。這張百萬鈔票牽動千千萬萬人的心,讓他們将命運沉浮、喜怒哀樂系于其上。因此,百萬鈔票才是電影的真正主人公,是令人炫目的超級巨星。如同《super star》的歌詞所唱:你是電,你是光,你是唯一的神話,我隻愛你;你主宰,我崇拜,沒有更好的辦法,隻能愛你。影片圖出了原著中對拜金主義批判的主題。以狂歡化的方式,将各色人等對百萬鈔票——金錢的象征——的崇拜之情,展現得淋漓盡緻。這種誇張化的處理,将批判的矛頭,直指以金錢為表征的資本崇拜。
二
亞當斯在得到百萬鈔票之前,衣衫褴褛,不明一名。這身裝束讓他在美國公使館、小飯館、服裝店,備受歧視和嘲笑。堂堂七尺男兒,被錢難倒,欲哭無淚。可是當他出示那張實際上并不能兌換的百萬鈔票時,幾乎所有人對他的态度,立即都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轉變。
從揶揄嘲諷到曲意奉承,人們并不關心他本身是誰,隻關心他是否是百萬鈔票的持有者。亞當斯一時成為新聞和社交中炙手可熱的名人。這個身份不明的外來者,甚至擠占了公爵的高級套房。公爵因此心中不平,進而以惡作劇的方式,藏起了亞當斯了百萬鈔票。将整個影片情節推入了最具有戲劇性的部分。亞當斯失去百萬鈔票之後,立即從最受人愛戴和信任的人,變為令人憎惡的壞蛋和騙子。是否持有百萬鈔票,讓他的人生大起大落。一旦發現他不再持有百萬鈔票,小飯館、大酒店、服裝店的人,都立即手持賬單找上門來,厚顔無恥地拿走當初答應永久賒給他的東西,勢利和市儈表露無遺。這是對拜金主義的絕妙諷刺。而更加戲劇性的一幕,亞當斯的百萬鈔票失而複得時,周圍人們對他的态度,又立即改觀。他重新變為了最受愛戴和信任的人。亞當斯,在英文中是人的意思。在影片中,喻意再清楚不過,金錢已經成為了人的主人,它不僅可以決定一個人的身份地位,還可以決定一個人的人格優劣。

百萬鈔票代表的無疑就是資本,但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作為一般等價物的貨币那麼簡單。亞當斯手中的百萬鈔票從頭到尾,都是作為資本的象征而存在,而并沒有履行過商品交換的職能。無論是在小飯館、大酒店、還是服裝店中,亞當斯作為百萬鈔票的持有者,在用餐、住宿和購物中,甚至在慈善拍賣中,都沒有實際支付過貨款。他在向公使借貸時,也沒有抵押那張百萬鈔票,而是完全靠公使對他,或者說是對他因持有百萬鈔票所具有的還款能力的信任。這種信任在股票交易中,得到更為誇張的體現。當哈斯丁以亞當斯的名義買進“好希望”股票時,立即得到股民的狂熱跟風,而當報紙上傳出亞當斯已不再持有百萬鈔票時,當初瘋狂買進的人又瘋狂地抛出。因股價暴跌而蒙受損失人向亞當斯興師問罪時,盡管亞當斯極力擔保他所投資的金礦值得繼續投資,卻沒有人相信他的話。原因很明顯,亞當斯之所以被人們愛戴和信任,來自于他百萬鈔票持有者的光環效應。就在亞當斯與聲讨者大打出手的時候,覺得玩笑開得過火的公爵,将藏起來的百萬鈔票交還給了亞當斯。聲譽和信用一落千丈的亞當斯,又再次奇迹般地重獲了失去的一切。
這段極具諷刺色彩的場景,直露的表明資本占有者本身,有其可憐的一面。人們之所以愛戴和信任他,隻是因為他占有的資本,而不是他本人。在現實中,當一個人腰纏萬貫時,親人朋友将其奉若神明;而當他身無分文時,又會被棄如敝履。這樣的事情屢見不鮮。我們說百萬鈔票之所以會對人們産生巨大的魔力,不是因為它具有使用價值,而是符号價值。它在影片中的作用,更接近一張具有無限透支額度和沒有還款期限的信用卡。正是擁有了這張“信用卡”,小酒館、大酒店和服裝店,才可以讓亞當斯随意地賒賬。

使用價值與符号價值最明顯的不同在于,使用價值基于現實,而符号價值基于想象。比如我們今天在購買純淨水時,優先想到的是使用價值;而在購買葡萄酒時,優先考慮的卻是符号價值。商品的符号價值,體現的最為明顯的是手表和首飾,其次是手機和汽車。一個人戴什麼價位的手表和首飾,用什麼牌子的手機和汽車,會為這個人帶來無限的臆想空間。符号價值所産生的光環效應,往往會讓人目眩神迷。進而影響我們對一個人的真實判斷。
就像王子看到跳舞的女孩穿着水晶鞋,就會想當然地以為她是位公主。同樣,王子如果以青蛙的面貌出現,也會讓人不當他是王子。在我們生活的消費景觀社會,人們幾乎都在盡可能地購買大量非實用的商品,來彰顯與自己的消費能力不相适應的生活檔次。而信用卡的出現,不僅可以使現實購買力不足的情況得到暫時的緩解,而且刺激了人們更大的購物欲望。可是,如同影片中的亞當斯一樣,如果他不能及時地歸還那張神奇的“信用卡”,那麼後果不堪設想。商品的符号價值,帶給人的隻能是暫時的光環效應,如同月亮的反光一樣,終究不會持久。還是像亞當斯那樣,抛卻虛浮,腳踏實地的活出真正的自己才好。
三
影片明顯地批判了人們的資本崇拜心态,但又沒有僅僅停留于此。而是同時展現了另一種與流俗之見不同的脫俗之見。在原著中,女主角波茜亞的身份是公使女兒的客人,同時也是百萬鈔票真正主人的繼女。而在影片中,她的身份卻是公使的侄女,也不是百萬鈔票真正主人的女兒。這讓她在與亞當斯的關系中,經曆了從相互了解到産生誤會,最後和好如初的曲折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她表現出對亞當斯的愛,不是因為他擁有外在的财物,而是内在的品格。也就是說,她在乎的不是亞當斯“有什麼”,而是亞當斯“是什麼”。當然,在大多數人看來,是一個人有什麼,決定了他是什麼。這種本末倒置的看法,常常會欺騙人的眼睛。因此,除了波茜亞之外,沒有人認清亞當斯的真實面貌。也就是說,沒有人真正認識到這個“人”的真實面貌。這是一件可悲的事情,影片将這種可悲用幽默諷刺的方式表現出來。波茜亞在亞當斯無限風光的時候,誤會亞當斯騙了她而離開他。而當别人都認為亞當斯是騙子時,波茜亞卻認識到他對自己是真誠的,又回到他的身邊。

真正的愛情,能夠經受金錢的考驗。這不僅讓人聯想到坊間流行的那句話“甯在寶馬車裡哭,不在自行車後面笑。”無論古今中外,金錢在愛情和婚姻中,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是在婚後的家庭生活中,更是不可或缺的物質保障。可是,青年男女在擇偶的過程中,如果一味地以對方的經濟條件作為衡量的标準,那麼很難會有美滿的結局。灰姑娘的故事隻會出現在童話和肥皂劇中,而在現實中,更多的是一心想嫁入豪門的女明星,被掃地出門的例子。當然,有種情況是,在熱戀中的男女并沒有更多地考慮經濟問題。但雙方的父母和家人作為過來人,對婚姻的看法卻更加地現實。在影片中,這種情況也有體現,當公使夫人發現亞當斯一文不名時,便立即阻止波茜亞去和亞當斯會面。在現實中,從來都不缺少嫌貧愛富的公公婆婆和丈人丈娘。在中國,女方向男方索要“天價”彩禮,似乎已經是大江南北約定俗成的規矩。擁有房車和存款,已經成為很多人擇偶的必備條件。可是,很多表面上似乎很富有的成功人士,不過是看起來很風光,但其實很可能是負債累累的“老賴”,連飛機和高鐵都坐不了。在影片中,對亞當斯不屑一顧的公爵,細心地發現他從未給過女傭小費。其實,當我們在看一個人時候,如果不被他外在的“有什麼”所迷惑,而是發現他“是什麼”的時候,就能真正地看清這個人的本質,而不是表象。

波茜亞所看到的,是亞當斯誠實善良的品格,她認為這樣的一個人,雖然現在不名一文,但誠實善良,踏實肯幹,将來一定會有很好的發展前景。而亞當斯從來都沒有想着靠手中的那張百萬鈔票來招搖撞騙,而是希望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波茜亞正是看到了亞當斯身上的優秀品格,才不顧雙方之間的門第懸殊,而對亞當斯以身相許。最後,故事以兩人幸福的結合在一起而收場。而打賭的兩兄弟,在這對情侶走後,仍然在讨論誰輸誰赢的問題。影片的結尾,給人們留下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如果沒有那張鈔票,亞當斯和波茜亞真的能走到一起嗎?
由此說來,在婚姻中對于财物既不可過于看重,視為衡量一切的标準。也不能完全忽視,而要适當考慮。總是,腳踏實地的勤奮工作,要比擁有一張不能兌換的空頭支票要可靠得多。至少,亞當斯在歸還鈔票之後,不用再提心吊膽地過日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