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清源》是新中国第五代导演田壮壮在06年的时候拍摄的纪念围棋大师吴清源的传记影片,编剧是著有《棋王》的阿城。这部影片用日式的冷色调以一种恬淡、静谧、平和、中庸的方式展现这位“昭和棋圣”东渡日本,对阵所有日本顶尖棋手“十番棋”,并使之全部降格,开创日本棋坛的“吴清源时代”。

围棋天才

吴清源于1914年生于福建的一个盐商家庭,后来随家迁入北京。自小因体弱多病,从事不了什么剧烈的运动,所以常常钻研父亲从日本带回来的棋谱,少年天才便此显露,棋艺突飞猛进,并在11岁时就成了段祺瑞府上的棋客。据说到段祺瑞那里下棋的人都会多少故意让几步,唯有吴清源不懂得察言观色,有时还会把段的棋子吃光,还好段还是有些肚量的,并没有对他怎样,还会每月固定给他一百大洋的下棋钱。

可能是年纪小,也更因为是对围棋世界最纯粹的追求,吴清源受到濑越宪作的邀请东渡日本后,和本因坊秀哉下的第一盘棋开盘便以“三三、星、天元”的“禁忌”走法而惊世骇俗,对手要求打挂,每每都要和弟子商讨一番再继续下棋,愣是把一天的棋拖了三个月才下完。电影中也毫不意外地将这事拍摄了出来,围棋这种挑战脑力极限的运动,可以让棋手顶负着旁人无法预料的压力,棋盘纵横十九条线,三百六十一个交叉点,以天元为中心,扩展为无限种可能。吴清源常走完一步后盯着天花板冥想,他的世界很大,在很多人苦于在这小棋盘中施展拳脚的时候,吴或许考虑的是如何将想法精缩到眼前的这盘棋上,有人说要至少把棋盘扩大一倍,吴的天才会更加适度地显露。

话虽如此,吴清源还是在1939到1956年间,对阵了所有日本棋坛大师“十番棋”,并使之全部降格,被誉为“昭和棋圣”,真正开创了自己的“吴清源时代”。

...

中的精神

川端康成曾在《吴清源棋谈》中描绘吴清源给人的感觉是带有一种“清新的香气”。这个除了下棋,其他常年深居浅出的棋圣虽然是孤独的,但并无惶恐、寂寥、悲郁的味道,对话之际,更觉亲切跟坦然。

围棋虽然是从中国传去日本,但实际上却是在日本被更多地尊敬、爱惜、刻苦钻研并发扬光大,日本顶级棋手对围棋的认识和领悟是非常精深的,而吴清源生于中国,在日本棋谱和棋艺的指导下登峰造极,与这棋文化的发展脉络相辅相成。也不知道是日本棋手的钻研太过精深,还是对中国怀存敬意,说是跟吴清源下棋的时候,会感受到远古的中国智慧,那是中国广博的土壤和远方惜存的光亮所赋予的不可替代的馈赠和天赋。

吴清源在自己的书《中的精神》里面也写到

“我的理想是‘中和’。在古代的中国,中和也是最得到提倡的一个理念。所谓‘中’,在阴阳思想中,既不是阴也不是阳,应该是无形的东西。无形的‘中’,成形的时候表现出来的是‘和’。所谓‘道’,这也是法则,是无形的。成形的时候形式就是‘德’。”

而这其中,重点在调合。是将阴与阳的调性孕育培养和磨练成一种所谓“和”的形态,以达到一种超越性质的精深和博大,而他的万虹归一的载体,便是这眼前的棋盘。

...

绝对价值

有人说围棋当中几乎没有什么人为的因素,基本上就是自然的现象,只是被人们冠上了胜负的名目而已。就像没有胜负,这事便没了价值和意义一样。直木三十五先生的小说《我》中提到“我拿起报纸摊在椅子上,寻找本因坊名人与吴青年进行争棋的报道,结果发现,上面写着为了双方的健康着想,比赛一直在打挂,还要再休息十多天。说起围棋,有时候人们会说那只是杀时间的无聊游戏,但更多时候,人们还是能够感觉到其中那种不可思议的魅力。要说它没有价值,还真是绝对没有价值,可要说它有价值,就是绝对有价值。”

《吴清源》这部电影拍摄的时候老先生依然健在,影片开始处还有吴老和张震同镜的画面,有种时空交错的恍惚之感。田壮壮决议要拍摄这部影片,显然有自己对围棋和对“中的精神”的热爱跟认同。影片的对白很少,就算是有,也设置在远景处,像是静谧人景外的喃喃语音,维持一种自然的协调。

精神、感悟和气质这种东西是很难拍出来的,而影片正是为了这些而拍摄,也就清淡了很多。张震很多时候是木讷地、抽离地、静默地坐在那里思考,这种“发呆”与当时历史的大背景下显得格格不入而更加有点“傻里傻气”。另外,中式的文化和精神的另一体现是画面上时而铺陈的中文,与玄妙的棋盘、典雅的建筑、丰郁的园林和动荡的历史一起成为《吴清源》中的精神的一部分。

...

额外的话:

吴清源的一生虽说成就和声望都很高,但并不意味幸运,正好相反,他能顶住当时家国的压力专注地守护自己的围棋世界,外人难以想象他其实承担了多少苦难。

当时日军已经在国内发动事变,如果回国,并不能有一个安静的环境下棋,在日本尚还可以赚钱养活一家老老小小。至于加入日本国籍的事情,也是带有万般无奈。后来加入邪教也说明他唯重视精神世界的纯洁。他就想好好下棋吧。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掠影简记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