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个影评,主要是为了自己吧,毕竟在四年前,自己可是那种疯狂的CULT片迷,口味也很西方化,对吴宇森的香港动作电影可以说是过于喜爱的。现在时过境迁,注意了哲学表达和社会学的意义之后,就发现他的电影除了剪辑依旧算是华语电影,乃至亚洲电影的一股清流之外,表达的东西也过于浅薄了。不过还好,对他对我们来说,《喋血双雄》的出现都如同一种天意,他幸运地把他的美学发挥到了极致,也构建了了他一生再也没有过的浓烈的悲剧,我们也可以欣赏一部香港动作电影的最佳作品。

...
当时还没有中环大厦呢

吴宇森的电影,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暴力美学,自然而然,他的电影里面离不开动作场景的绚丽和精彩。但除了绚丽和精彩,更重要的一点应该在于他对暴力的一种态度,在这部电影里面,也许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给出了一个观点,暴力是一种混乱后必须接受的事实。先不说宗教元素对规则的象征, 从施暴者开始分析,在有关反派阵营的文戏中,多次出现老大表达自己控制欲望极强的场景,并且下意识地将黑帮小弟的戏份不进行必要的突出,而墨镜杀手则更像是老大的疯狂手段的象征,这样一来压迫感就拉得十足。而之所以把黑帮小弟的文戏删到这种地步,也是为了在动作戏上,让他们更单纯地作为一种带来危难的群体,与主角进行对抗。

至于暴力场景,我们先结合一些小片段来观看。慢镜头和白鸽是大家都吐槽老吴的一点,但实际上,快速剪辑才是老吴的拿手好戏。不说教堂枪战,就龙舟大赛时,龙舟,人流与击鼓,塑造真实的画外音下的刺杀和追逐,夸张的动作配上纪录片一样交代场景的镜头,激烈程度猛升的同时,还有一种美感(想起杜甫仁科是怎么回事?!)。慢镜头加上破坏与燃烧的事物,让观众接受暴力的同时,更让观众感觉到人物的痛感,当然也是人物自己的一个状态的体现。

...
刚才没提宗教,还是放个截图,表达一下自己还是关注过这个POINT的。。。

那为什么说暴力是一种混乱后必须接受的事实?因为在剪辑和拍摄上,我们可以这么看。虽然都说吴宇森和萨姆帕金法的剪辑方式很像,但在我看来,帕金法用于自己的暴力场景的“最后踹息”的暴力塑造(惊天动地抢人头在宾馆的那场戏可以看出来),被吴宇森用在了每一处杀人的小片段之中。帕金法是讲述人物在施加或者被暴力之后所产生出来对此的疲惫来表达自己对暴力的反思的,而吴宇森则是,暴力就是暴力,他是绚丽的,无论你怎么接受,他都是这样的。这种反思是更加彻底以及绝望的(当然更大的可能是,老吴没有反思,是他就喜欢这样,哈哈)。这样一来,我们明显看出的多次拍摄才可以挑选素材用于剪辑出的暴力场景尽管美丽,但是另一层次的悲哀也就更深。

...
对暴力的反思是所有极好的动作片或多或少需要表达的。

我还是提一嘴,在是视听上,喋血双雄的开头和结尾,功力与气韵也都是上乘。单说开头,酒馆刺杀,叶倩文的歌声是早于发哥入酒馆的,为什么呢?我个人觉得是一种定场的作用,告诉发生刺杀的地点的氛围。入酒馆后,老吴把二人的对视剪辑出暧昧的感觉后,发哥躲避目光,前往刺杀,镜头调整为纪录片的质感,把不得不与环境格格不入的杀手的状态表达了出来,WOW!更别说后面叶倩文眼睛受伤后的几个场景连接,单个的镜头剪辑速度放缓,把发哥作为杀手的痛苦延续含情脉脉地表达,吴宇森电影,后来再也没有过这么好的开头了。结尾更不用说,推荐友邻们自己去看,华语动作片最好的结尾之一!情感的丰富度之高,我在这里也无法好好地说清晰。

...
开头这段调度真的很棒,就是后来再见叶倩文那里,整个场景的气息断了一下,怪可惜的。

说了这么多,还是说一下可惜之处吧。剧本已经是老吴的剧本里最好的俩本(英雄本色的剧本,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稍微改一下就比这部好了)之一了,但是人物还是不够饱满。不过还好,双主角设定的三幕戏的分配还是刚刚好,不至于像辣手神探一样乱,因为曾爷和四哥与主角的关系之紧密,他俩的戏份也做到了平衡叙事的作用(四哥要钱那段戏的平行剪辑我吹爆!不同的时空,同样值得敬佩的男人),这一点还可以精心设计一下的。还有就是,对话依旧很尬,即使风格化吧这点掩盖了不少,依旧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