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拍攝和制作《千裡救差婆》之時,林嶺東就便表現出自個兒與香港同時期主流審美不同的地方。這部電影裡雖然在幽默程度以及各種奇技淫巧的使用上面與《最佳拍檔系列》一脈相承,但至少在動作戲上面已經很不符合觀衆的預期了。各種超長時間的連環動作戲把薄弱的故事矛盾以及小笑料撐起來不說,打鬥風格上的硬橋硬馬,追逐戲上的爆裂和寫實的觀感和同時期電影劃開了很大的風格差距。不說别的,一開頭恐怖分子偷盜特殊設備的一場戲,從電影上的時間鋪墊上面來看極其嚴謹和正式,已然有好萊塢新派警匪片風骨。恐怕也正因如此精彩表現(當然,票房上的勁力也是很重要的),麥嘉才在接下來的一年以制片的身份鼓勵林嶺東制作自己想要的作品。這便是《龍虎風雲》。抛開後面影評人以及觀衆對本片的推崇,林嶺東個人似乎也認為本片是自己最佳作品之一,曾多次在花絮中表達自己的開心以及對當時整個劇組的優秀成員的感謝。

說回林嶺東個人,雖然曾是王天林學生并在香港工作多年,但是早年海外漂泊的經曆使他的電影理念有種偏向于西方,尤其是新好萊塢的“技術感”。連他自己在後面生涯晚期的采訪中也表示過自己對于電影雜志中各種片場花絮以及制作方法的注意。在畫面上也确實體現的相當到位。除去剛才所說的《千裡救差婆》,他更早的作品,《陰陽錯》裡,霓虹感十足的打光以及以夜場酒吧風格為主的都市舞台就以及相當顯眼,而在暴力,或者說脫離暴力的影片高潮段落裡也十分精心的設計多條線索,來達到有條不紊的觀感,而不是像同時期的徐克,成龍電影一樣,利用香港特殊的工業體系,制造出多種角度,頻繁越軸線的素材,使得鬧騰以及滑稽戲份更有“地方特色”。

本片另一大亮點在于周潤發的表演。早期發哥的表演雖說在情感爆發上十分有味道,個人特色也濃厚,但是電視台的出身讓他在表演小人物時各種情感變化并不流暢,在《胡越的故事》裡甚至有偷懶的嫌疑。《等待黎明》中的外化表達也未免誇張。《英雄本色》裡确實是一大進步,他成功的解讀對了劇本和人物,把小馬哥在戲裡面的連貫的人物處境變化拿捏的很好,其人設自始至終都因為他的表演而飽滿。而《龍虎風雲》則更是一場表演的進步,前期香港電影中極其少見的體現“驚惶”的個人戲被他準确表演,各種生活化的孤獨場景也基本上抛棄了早期的“電視化”的誇張(除了被私刑拷問的一段),很是厲害。當然,适當的誇張也很符合劇情起伏,比如從警察局出來淋雨一段戲,雖然不夠真,但是帶給觀衆的情感确實更加激蕩,确實好。

而相對而言,我們卻可以發現一個缺點,那就是其他演員的表演或多或少一般了。這當然也有自身的問題,比如孫越,他解讀自己的角色更像是一個家庭裡的糟心長輩,而不是一個在警察局摸爬滾打多年的老警察,這讓前面他與周潤發的對手戲一直處于一種很奇怪的氛圍裡(類似于《客途秋恨》裡張曼玉和陸小芬的情況)。而更多的,是編劇自身的問題,導緻演員很難表現出人物多層次的一面。

極有可能的是,為了“商業性”,沈西城在編寫戲份時大量的加入沖突感很強的對白,這一點确實能讓觀衆義憤填膺,讓反派人物更壞,正派人物更可憐,但緊接着的壞處也顯而易見,大量演員不必費心探索人物,直接按着自己舒适區走就行了。是,張耀揚飾演的年輕警察很傻逼,劉江飾演的督查也不幹人事兒,黃柏文的小片兒警更是讓人看着就想走。但原本本可以産生批判思想以及對當時香港社會以及民心客觀反映的B叙事徹底玩兒壞,就成了單純的單級管吐槽片和小爽片,整個片子格調就下降了。和當時香港電影市場的環境結合來看,确實是悲哀和無奈之舉。

畫面上,雖然劉偉強提供了全香港可能最像新好萊塢風格的都市風格影像素材,以及比較同時期世界上都很典型的風格化運鏡(長街奔跑跟拍那段是真的厲害),但是缺點依然存在。劇本上面确實是以環境和情節作為叙事主要驅動,但林嶺東在各種片段裡塞入的大量個人戲與紀錄片風格的環境刻畫相悖,甚至在節奏上兩者相互矛盾,讓本來張弛有度的節奏變得很古怪,尤其是前期主角高秋發現自己被跟蹤一場戲,整個視點就亂的一批,讓前期本來還不錯的鋪墊一下子洩了氣。後面長段的追逐戲雖說多線剪輯玩兒的很好,但粗糙的對峙畫面也讓本來的驚惶感缺失了很多。不得不承認這是林嶺東個人在調度上的不成熟。

本片很被人津津樂道的“真實化”,或者說“寫實化”的風格,我覺得也偏向于表面。本片犯了與大多數韓國警匪片,以及當下大陸的不少影視作品同樣的錯。雖然影像上通過真實取景,以及能讓人一眼看出和“新聞”紀錄片類似的橋段塑造臨場感,但本身的不夠“客觀”以及在叙事上以達到調動觀衆“憤怒值”的刻意沖突塑造讓本來還算可以的文本變得通俗化。這更像是一種為了上映亦或者觀衆的觀看量而做的妥協。對于現在中國的編劇來說,這幾乎無解(當然大部分人都沒有意識到這點),甚至有些人在創作的時候更沒有道德感的碰瓷一些真實原型而掩藏一定思考來達到噱頭感。這是十分低級的做法。我始終認為隻要在人物沖突上,以及從人際關系放射到小社會的呈現上多努力,能夠從根本上避免上述情況的發生;亦或者,擁有一個足夠大的市場,通過優勝劣汰的方式讓各類作品能夠互相競争以培養觀衆的欣賞水平和黨同伐異地讓此類作品産出量減少,而不是現在不健康的“類型片”造神。但似乎都是實現起來極其困難的念想。

再說點别的,導演林嶺東以自己的極其寫實并且爆裂的風雲三部曲聞名于香港,可是後面誇張的癫狂的香港影壇就像當年抛棄龍剛一樣将帶有一定社會責任感,卻隻是被認為是“槍戰片”的林導抛棄。90年代除了《俠盜高飛》一片在美國頗有人氣,剩下的幾乎都成了撲街作品。輾轉20年,遲遲北上又貢獻兩部爛片以及一部拼盤片的片段後,他便黯然離世。回首他最好的時代,在80年代後期成為港影弄潮兒的身影,終究讓人唏噓。常說“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許人間見白頭。”,對于影迷來說,确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