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10
關于追尋的執念這個母題總帶給我一種即視感。(小鞋子,何處友家,中央車站,霧中風景…建了一個豆列)本片頗具大師手筆之作,大巧不工,私認為是張藝謀最高水準。鞏俐的演技也依舊在線。節奏穩健,叙事層層遞進相當流暢,每個沖突和人物都真實自然。(而沒有小武那樣可以的營造氛圍或戲劇沖突)
我不想分析視聽語言上的細枝末節(并不是否認其重要性),也不想千篇一律地套用所謂“女性”話題,而是真正從現實的角度看待這部經典。
故事的設定和情節很簡單但是言簡義豐的典範。
2叙事手法(故事切口)
核心要義:以小見大,讓沖突自然發生。
小事作為切口,執念引發糾葛,沖突不斷升級,最終釀成鬧劇,裂隙糾出世界的荒謬維度。
(這一刀切口不大,裂隙不小。)
3跟目前大火的《初步舉證》做一對比,兩者都涉及女性在司法困境下的種種局面。
首先,最突出的是表現方式的差異。初步是獨角舞台戲劇,秋菊則是客觀視角的電影。簡單來說,前者的演員是全知的倒叙的,後者的演員則是未知的身在其中的。前者借助語言同觀衆直接互動,後者則借助影像使觀衆代入其中。前者是自導自演的複述,後者則是不知情的自然流露。二者不能簡單以高低判别,但我更傾向于電影本身的質感,即用影像而非語言,用故事而非說教。
塔可夫斯基:戲劇通過一個個細節讓人感受到整體。當然,每一種現象都有多個視角。讓觀衆根據舞台現象去重建現象本身的面與視角越少,導演所使用的戲劇假定性就越生動、準确。而電影導演則通過具體細節複制現象,并且形式上越是感性、具體,細節越是準确,就越是接近自己的目标。我們看到演員血濺舞台,舞台上卻不見血——那是戲劇!
4思想/社會價值
人心難辯,城裡套路深,現實充滿糾葛和複雜,微觀權力往往難以言說,如那些道德的束縛。
不同于雅克塔蒂或布努埃爾式的荒謬鬧劇,本片更多直接影射現實問題。
對于中國社會有特别的參考價值,人物背後的核心是兩個結構的沖突;公-私
傳統儒家的差序格局:由下而上。家-社會-國家。向内收攏,向下治理
現代社會的法治格局:由上而下。國家-社會-家庭-個人。向上申訴,向上尋求
反觀當下依舊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哪些改進了哪些仍舊存在,是人情冷漠了還是法律普及了?
這部片子一百年也不會過時,雖然過時了不失為一件好事。
2025.3.11
《秋菊打官司》-中國電影的影史傑作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德州巴黎》為何是平庸之作
7.6/10第一部文德斯,久仰的名作有些失望,和預期不同。一些設定本以為是很合口味的:孤獨,公路尋旅…以為會有些深刻思考或創見。但沒想到美國/好萊塢味很重,叙事線清晰但還是沒能跳出傳統劇情片的桎梏,情感和力量沒有積蓄和爆發出來。形式 ...
影院二刷,重映的花樣年華
25周年影院重映,兩年前許願二刷,兩年後二刷果斷減一星,8.1/10幾個變化:普通話,影院觀看,該重映版本色調變得偏綠和暗了,僅這一點就變化很大-更凸顯壓抑。加了所謂花絮,頗感失望。當然我的經曆和觀影量也早已不同。二刷關注了很多細節 ...
二刷
8.65/10時隔近半年二刷,加一顆星,二刷情感代入沒有那麼強烈,但看得更透了,做了簡單的拉片。加分點:構圖和剪輯技法精湛,劇本完整連貫,兩位女主的表演絕倫。堪稱典範。本片結構工整,節奏明快,情節線比《呼喊與細語》更為清晰,更為跌宕 ...
為什麼《詩》不是李滄東的高峰?
7.9/10第六部也是最後一部李滄東的朝聖,評分最高的一部,期望頗高,卻十分失望。不能說差,本以為是豐富或晦澀的傑作,但隻是平庸之作。若燃燒基本集合了李滄東的内在長處,本片則近乎是拙劣地拼湊了皮表。技法都比較常規典型,李滄東屬于工匠 ...
44天前許的願望這麼快實現了,在資料館二刷,初看時的失望無感轉變為按捺不住的欣喜。(7.2➡️8.5)的确,大銀幕代入感更強,迷影的胃口也被極大地滿足了,同時發現很多曾被忽略的細節。媒介豐富消失了或同影像融為一體,上千觀衆被光影所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