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分:B+8.2
一反常規的特呂弗,英文、彩色片和科幻類型片,沖擊力十足。

科幻電影往往的窠臼,要麼是想象力過剩的特效噱頭把注意力帶偏,要麼是物件的格格不入令人出戲。果然不出所料,特呂弗也意識到:“圖像方面有一塊是失控的,雖然與法國電影相比本片算得上豪華,但對在倫敦拍攝的電影而言算不上大制作。”(基本和我的認識一樣)
和塔可夫斯基一樣,特呂弗對此的解決辦法是采用軟科幻的形式,基本還原現代日常生活場景-以免使觀衆聯想出戲-循乎常理,也具有現實感。這也恰恰是特呂弗所支持的,“必須借助現實的東西先把觀衆吸引進來,然後一點一點帶入……”
但即便如此,不僅布景沒有未來感,科幻設定下某些場景顯得比較假,尤其突兀的是四個小飛人。另外思想也不夠前衛,情節仍有些狗血且詭谲,視聽上并沒有特别過人之處。(除了伯納德-赫爾曼的音樂比較加分)

其次,要格外注意一點,影片中男主的表演僵硬得如同機械,這也源于特呂弗想塑造一個冷漠的普通人-而演員卻想扮演英雄般的角色。不過好在,冰冷的面孔恰恰給了微妙情感釋放的餘地,就在這看似合理卻詭異的社會制度中,人物驟然覺醒。因此,科幻最善彰顯人文關懷,最能将張力推到極緻:公與私,情與理,人與非人,生命與機械……

總體上很不錯的劇情片,精彩又不失趣味,可看性很強。幾乎完全被故事吸引,被精神所打動了。(特呂弗基本忠實于原著,因此也要歸功于原作)
從科幻偵探故事最終升華為浪漫的童話故事。結尾的那個“森林”如同仙境,理想主義者之家。最後一個鏡頭讓我想到博爾赫斯的“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那是行走的思想和文字的聲音所建構的家園。
要讓自己化身為一本書,作為死後的記憶載體,我會選誰呢?先珍視生命中每一本好書吧。

一些比較有趣的段落:
老婦自焚,讓人想到身處末世的“多米尼克”。(其中還燒了一本《電影手冊》)
對電視和傳媒的諷刺,以至對資産階級作風的影射。
藏書房内批評各類書籍的段落蠻有調侃意味的,有趣又不乏深思,真正的平等就是取締知識嗎?
“清潔”運動必然導向專制下的洗劫。檢舉揭發的怪相,不禁想到科幻正在彼時的中國上演。

ps.這次臉盲不怪我,女主一人飾雙角
維度 ★(1-10)
個人感受(觀看價值) 8.4
思想/社會/曆史/時代價值 8.3
叙事水平(文學/文本價值) 8.1
技術完成度/美學創新(視聽效果) 7.6
選角/表演 7.5
25.8.19-20投影儀
我的影評合集:Aleph-我的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