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https://mp.weixin.qq.com/s/gJ-B99sBWwDjGUAR_X5Yzg
评分:B+8.0
mark第三部蔡明亮,早期巅峰代表作。
总体上本片比前作更为成熟细腻(当然也少了点混沌的感觉),比起《郊游》略显僵硬的静止长镜头,本片的组接和剪辑则更流畅鲜活。力度和节奏的把控恰当,张弛有度。最让我欣赏的是对生活性/日常性和戏剧性的完美融合,将后者自然寓于前者。
和前作一样是两男一女的角色设定-也一样到最后才得知是同。而男女两组人始终分居于两个平行的空间和情节线,在蒙太奇中并置出现-如女主在浴池中而男人在餐桌。最终两位男女才在同一场景中相遇方才交汇,真正照面是在夜市的烧烤摊,延续到他们上床。
另外,作为故事的另一个维度,第三者小康曾潜到女生的床底,短暂地共处一室。第二次潜入床下则是二人做爱之时,两次都处在十分紧张的氛围下。
最后,男女离别,小康和男人短暂地同床共枕又分开,女人长坐啜泣,一切才水落石出,三个人又回到彼此的孤独世界,就像短暂相交的直线。
这一切不仅没有旁白诠释更几乎没有对话推进,完全依靠这仰仗于摄像机对情感真实和微妙地捕捉,以及影像的组织来呈现。当然也需要观众参与逻辑和意义的建构,因此对观众也有一定的要求。影片情绪的递进依凭的唯有影像的语言和逻辑,无法用简单的逻辑推理方式来解释。(这在《郊游》体现得更为极致)
蔡明亮的电影一如既往,没有“情节”只有事件,没有“主题”只有意义。情感在一个个场景、镜头中建构、深化,最终,在结尾的长镜头中积蓄到顶点转而爆发倾泻。女主从漫步到哭泣-长镜头给了情感以完整的绵延空间-似乎不知由来的情绪一涌而出,正像《青少年哪吒》中地板上无来由的水流漫出。场景实质在于组建氛围,镜头实质在关联和叠加-尤其在于剪接的缝隙。例如开头的割腕,由几个镜头的剪接而成,从全身的中景到刀落地面血滴流淌,这其间观众的想象力也参与了建构。
电影好看与否、吸引力大小关键取决于影像的密度和张力。(最具有代入感和信服力的日常生活场景中酝酿着的戏剧性张力)最突出的是床下的那段。
影片的质地可以用性感形容,从形式到内容皆如此,正所谓“道德是攸关推轨的事”。即便固定机位是客观冷静的,但这种纪实置于私人空间无异于偷窥和凝视,因而看似克制实则是极具揭示性和侵略性的。(更不用提那个床下的视角)摄影机恰恰扮演着这个揭开生活面纱的别样视角。对私密行为和肉体不加修饰地揭露,没有古典好莱坞式的隐秘诱惑,也没有新浪潮自由奔放的过度袒露,一切都在私密之中真实而深刻地发生。
对情欲由外至内的刻画深入,从偷窥到异装,一切细节都透露着蠢蠢欲动。和《青少年哪吒》一样出色运用场景和内心的互文,场景作为一扇窗揭示着人物内心,正如电影银幕也如一扇窗打开新世界的同时反射出生活的样貌。
同样描绘现代都市下的爱情和孤独,视听方面相比《春光乍泄》要自然平实许多,情感表现没有那么浓烈,但更深更稠。情欲的强力后劲在于孤独,爱情的威力爆发于分离时。
ps.可惜我已经过了青春期情欲暗流涌动的年纪,或可能我还没有过情感经历,不太能切身体会那种心境。
维度 ★(1-10) 级别
个人感受(观看价值) 7.9
思想/社会/历史/时代价值 8.0
叙事水平(文学/文本价值) 7.8
技术完成度/美学创新(视听效果) 8.1
选角/表演 8.0
25.8.15-16
我的影评合集:Aleph-我的影评
爱情死了,爱情万岁!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全方位深度解析-宗教类型片与《圣弗朗西斯之花》
评分:B7.4中规中矩之作,与早期新现实主义-即便有所延续、并非背离-逐渐分道扬镳。很传统的段落化叙事,故事背景是虚设的,情节的片面的、缺乏层递与关联呼应,人物和事件都因此不真实融贯。(尽管比《黑水仙》这样的好莱坞版类型片要好些)戏 ...
全面深度分析《德意志零年》
评分:A-8.3背景、主题与叙事罗西里尼“战后三部曲”之末,和系列作品前两部略有不同,影片选择德意志民族作为聚焦点-而且不带有任何审判意味,因为不是直接描绘战争和纳粹的暴行,而是仍以一个家庭日常生活作为切口-甚至是一个孩子的遭遇-折 ...
评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
B+7.6简评:看的第一部罗西里尼,受到巴赞的直接推荐。中规中矩、有板有眼的影史佳作,今天看来没有显著缺憾,却难以看到真正的创新。历史价值不亚于艺术价值。虽然有明显的剧情和制作,未摆脱情节剧的刻板程式;但需要承认在其略显机械的结构编 ...
政治与新浪潮
评分:B7.5,三星半。此类纪录片不能用一般的艺术价值去衡量,至少应当在历史和政治性方面给予考量,在对观众的感染力和冲击力方面予以考量。(找不到好片了,于是接着昨天的《战争终了》看此片。)关于政治:对历史和政治背景-越战-依然所知寥 ...
生平简介:让·维果(1905-1934),享年29岁,创作生涯仅其在世的最后4年。诗意现实主义代表人物,启发法国新浪潮的灯塔。以下简单介绍其四部作品,并先以一部关于他的纪录片作为导引。我们时代的电影人:让维果(1964)评分:B-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