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吕弗的《四百击》是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开山之作,特吕弗将此片献给安德烈巴赞,他的精神之父。众所周知,《四百击》故事的原型来自特吕弗的童年,影片最后的奔跑长镜头令人最为印象深刻,“问题少年”安拖万从不良少年观察营中逃跑,一直跑到海边,结束时少年的回眸承载多少青春的迷惘与自我放逐。

...

12岁的安托万在上课时因为和同学传阅画报而被老师罚站,回家又遭受父母的冷落和责骂,安托万开始逃学,但在路边不巧遇见母亲和情人亲昵,少年的内心世界开始崩塌。第二天到学校谎称逃学的原因是因为母亲去世,学校核实是他撒谎后,父母来到学校当众给安托万一个耳光。安托万离家出走,风餐露宿。后来母亲将他带回家里,试着劝说他继续上学。安托万重新对上学有了热情,但因为模仿巴尔扎克的文体,再一次被老师打击说他抄袭。被赶出教室的安托万借宿在朋友家,二人联手在继父上班的地方偷了一台打字机,却因无法脱手而被安托万重新还了回去,不料被守卫发现,被继父送到警察局,紧接着被送到不良少年观察营。一次吃饭因为提早拿起面包,而被教官打了一巴掌。母亲过来看望告诉他继父再也不准他回家,被抛弃的安托万在一次活动中从观察营逃跑…

...

...

安托万周围的人拒绝给予他应该给予一个孩子的无私的关爱和包容,却要求他付出一个“孩子的价值”,温顺听话,专心念书有一个可以炫耀的好成绩,做家务(买面粉、烧煤炉、摆碗筷、倒垃圾)。这些人总是叨念自己有多不容易,把不易的情绪生硬并压制性地转嫁到安托万身上,在学校,班里几乎所有孩子都有调皮捣蛋的小动作,唯有安托万被老师发现后受到惩罚,在家里,父母也总抱怨生活拮据,他只有一个小床和睡袋,在父母卧室的门外。母亲也曾想过给他换个被褥,但他拒绝了,安慰说睡袋更暖乎。

...

...

倔强、反抗老师、时常跟父母要钱、偷继父的米其林指南、躺在沙发上模仿继父的样子抽烟,周围的世界对待他像对待成年人一样残酷,他也就只能努力装扮成成年人的样子来保护自己,在那样的情形下,哪有什么大人和小孩之分,每个可悲的个体都在努力生存罢了。

一个12岁的孩子,面对处在“上方”的所谓的长辈也好,权威也罢,所得到却是一连串的怀疑责备和攻击,一个孩子的世界就应该是那样理所当然地被生硬肆意地调教的吗?在那样的环境下,没有人愿意对他们耐心,更何况滋养。其中有两个情节,一个是逃课的安东尼和朋友到游乐园玩,转筒越转越快的同时站在里面的安东尼越来越看不清上面观望人的脸庞。击打的越多,实际上就越无法获得真正的成长,只会让人越来越迷茫和无助。捶打,就真的成为摧毁一个人的捶打,而不是锻炼的捶打。另外一个情节是被父母逼出走的安东尼无家可归,在街头游荡,半夜惊慌地偷了一瓶牛奶,然后又东躲西藏地赶快把牛奶喝掉,令人心酸。周围的人用错误的方式训教他,他只能用自己的方式保护自己啊。

...

...

...

但是无论是谁对他如何,他眼里至始至终尚存一丝坦然和温柔。

...

愿所有在逆境中的孩子都被温柔以待,愿所有出走的孩子都能找到心的归宿。

...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掠影简记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