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戈達爾1968年之前的片子,幾乎都有安娜卡裡娜的參與,兩個人在三十剛出頭的年紀熱戀結婚,說安娜卡裡娜是戈達爾早期的謬斯,應該不為過。這部《随心所欲》是在安娜失去腹中戈達爾的孩子後拍攝的,兩人的關系已經開始冷談,據說安娜不喜歡這部電影,埋怨戈達爾把她拍的很難看。

戈達爾後期接受采訪談到《随心所欲》,曾表示這部影片應該算是自己電影生涯的一個終點,回頭看來,從《精疲力盡》到《随心所欲》,是他在無意識狀态下拍攝的作品(我猜他回顧那段時期應該像是在忽悠悠地做夢:新浪潮的開啟和鼎盛,一群年輕天才的思想文化碰撞,美人謬斯常伴左右…),所以從《随心所欲》之後,他選擇了往更現實的道路上創作。這部片子本身來講,是一次反思。女主人公的懷疑、質問和立場從一定程度上也是戈達爾自己的态度。

影片一開始,女人和男人背對着交談,娜娜是唱片店的店員,收入微薄,曾經被某個男人看中邀請她去拍電影,但不了了之,她想借兩千法郎,但沒人借給她。一次她在街上看到有人在買報紙的時候掉了錢,走過去想撿走後,卻被那人報了警。娜娜還因此進了警局。有天路上她遇到了一位老友,兩人交談甚歡,而她那時的眼神,很仁慈。原來這位朋友的丈夫離開她之後,她慢慢成了妓女。兩人分别後,娜娜依舊過着同原來一樣格格不入的生活,于是她決定也從事這行。最後因為金錢糾紛,娜娜被黑幫開槍打死。


...

娜娜在咖啡館與哲學家的對話成為經典的一幕,這位哲學家正是布裡斯巴蘭(Brice Parain)真人出演,他寫的《語言性質與功能》(Recherchessur la nature et les fonctions du langage)對戈達爾有一定程度的影響。這段經典對話涉及思想、語言、詞語和交談。人是否有必要說話,沉默的意義。如何區分錯誤和謊言。再一次肯定了康德和黑格爾的回歸生命的本質,經曆錯誤從而到達真理的立場,以及萊布尼茲的偶然真理以及必然真理。最後初探性質的結論便是在考慮到生命中抑制性和錯誤性的存在的真相下,我們訴諸于愛,是因為愛是一種解決辦法。


“20多歲的時候,你所知道的都是零碎的東西

你會武斷地做選擇

你的“我愛”混雜着很多的東西

但要完全的去愛你所愛的,你需要成熟

意思是探求

這就是生命的真理

那就是為什麼,在真理的前提下,愛是一個解決辦法。”

這種質問和探求是戈達爾本身一直在經曆的,自由和責任同樣是他生命中的抑制,他和安娜卡裡娜62年完成這部電影,64年正式分手,雖然68年之前的片子仍然有安娜的參與,但戈達爾已從那時起繼續探索更多實驗的可能性。他始終是自由的。


...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掠影簡記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