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彼得葉茨的1973年的這部作為百大經典懸疑片的《線人》一點也不刺激和詭異。相反,整個的調性居然是帶有些深重的禅意,你會覺得這是個發生在深秋的故事,當然有懸而未知的謎團,但總體上情節的推進是平鋪直叙的,主要人物兩兩的對話,為叙事的發展埋下線索。最後主人公艾迪的被殺,雖然在意料之外,但卻也是在情理之内。

影片的英文名字直譯過來應該是“艾迪科伊的朋友們”,但所謂朋友,也隻不過是老混混艾迪做黑道牽線搭橋生意的上下遊人脈以及和他常打交道的警察而已,所以稱作是“線人”其實更加獨到,一邊艾迪為了給自己脫罪賣情報給警察,一邊又不能斷了自己的财路,而他能夠交心的那位酒保朋友實際又是警察的線人。

...

...


整部影片的結構布局和人物表現實際上是一個從安排精密的、自信的、有把握的基調逐漸下滑到不知所措的、慌張的、松散的狀态,同時帶動黑白勢力角逐的力量轉變。導演用平行剪輯表現上遊的買賣槍支到下遊搶劫銀行的幾樁不法事件,前期艾迪在其中作為中間人還帶有遊刃有餘的傲慢,一直持續到艾迪跟警察的第一次對話。這個對話的場景非常經典,導演首先用長鏡頭表現兩人的彙合,寒暄後移位換為景深鏡頭,并同時保持三分法構圖。進而是兩人的半身近景鏡頭,表明雙方的談話開始切入正題,然後是對切鏡頭展示警匪之間的讨價還價,最後鏡頭伴随人物移動,并在後期保持在平行構圖的狀态下,這時彼此尚有利可圖。因為将被檢察長起訴,艾迪需要賣給警察點情報來讓他在檢察長面前美言幾句,但這警察可并不滿足于艾迪“朝陽群衆”似的消息,艾迪倒是跟搶劫銀行案有關,但是他不能說,隻能把倒賣槍支的小混混給賣了。

警察當然抓了倒賣槍支的小混混,但是“作為對等”,他也隻是給檢察長打了個電話,簡單地說明艾迪有提供線索的用處,根本沒有艾迪期待的“挽救”式的保護。他們第二次的對話後,艾迪開始表現出失望和慌張,第三次的對話則是在警察抓了搶劫團夥之後,這也正是艾迪準備供出的最大籌碼,但顯然已經無濟于事。

最後酒吧的定調,一定程度上預示着艾迪接下來的被害,從平穩克制、成竹在胸到底線逐漸失守,與其說這是一部懸疑警匪片,倒不如說是一個遭遇中年危機混子的哀歌。

影片中并沒有直接表現到底是誰出賣了艾迪,也沒有交代警察是怎麼抓到搶劫團夥的,除了艾迪,誰都有嫌疑,但也有可能是艾迪自己在前往頭目家中領錢的路上遭到了跟蹤。艾迪用皮毛小利作為交換讓警察為他美言是錯誤的一棋,之後暴露行蹤也很草率,一個中年混混老套又不帶有誠意的做事方式讓警察們早就不耐煩了吧。搶劫團夥被抓捕,艾迪也自然免不了危險。

不得不說,《線人》中搶劫團夥的打扮應該算是電影史上最整潔考究的了吧,包括他們指導人質配合搶劫銀行的設計,和精心地把監控器貼上封條,算是高度精細化流程。案發時候的特寫鏡頭也沒有什麼面部表情,隻能通過整體氛圍感受到隐匿的克制和緊張感。其實警匪懸疑片并非都得是粗野和熱血的,也可以聰明、體面、含蓄的表現,《線人》就是這樣的一部好片。

...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掠影簡記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