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個影評,主要是為了自己吧,畢竟在四年前,自己可是那種瘋狂的CULT片迷,口味也很西方化,對吳宇森的香港動作電影可以說是過于喜愛的。現在時過境遷,注意了哲學表達和社會學的意義之後,就發現他的電影除了剪輯依舊算是華語電影,乃至亞洲電影的一股清流之外,表達的東西也過于淺薄了。不過還好,對他對我們來說,《喋血雙雄》的出現都如同一種天意,他幸運地把他的美學發揮到了極緻,也構建了了他一生再也沒有過的濃烈的悲劇,我們也可以欣賞一部香港動作電影的最佳作品。

...
當時還沒有中環大廈呢

吳宇森的電影,最重要的一點在于暴力美學,自然而然,他的電影裡面離不開動作場景的絢麗和精彩。但除了絢麗和精彩,更重要的一點應該在于他對暴力的一種态度,在這部電影裡面,也許他自己都沒有意識到他給出了一個觀點,暴力是一種混亂後必須接受的事實。先不說宗教元素對規則的象征, 從施暴者開始分析,在有關反派陣營的文戲中,多次出現老大表達自己控制欲望極強的場景,并且下意識地将黑幫小弟的戲份不進行必要的突出,而墨鏡殺手則更像是老大的瘋狂手段的象征,這樣一來壓迫感就拉得十足。而之所以把黑幫小弟的文戲删到這種地步,也是為了在動作戲上,讓他們更單純地作為一種帶來危難的群體,與主角進行對抗。

至于暴力場景,我們先結合一些小片段來觀看。慢鏡頭和白鴿是大家都吐槽老吳的一點,但實際上,快速剪輯才是老吳的拿手好戲。不說教堂槍戰,就龍舟大賽時,龍舟,人流與擊鼓,塑造真實的畫外音下的刺殺和追逐,誇張的動作配上紀錄片一樣交代場景的鏡頭,激烈程度猛升的同時,還有一種美感(想起杜甫仁科是怎麼回事?!)。慢鏡頭加上破壞與燃燒的事物,讓觀衆接受暴力的同時,更讓觀衆感覺到人物的痛感,當然也是人物自己的一個狀态的體現。

...
剛才沒提宗教,還是放個截圖,表達一下自己還是關注過這個POINT的。。。

那為什麼說暴力是一種混亂後必須接受的事實?因為在剪輯和拍攝上,我們可以這麼看。雖然都說吳宇森和薩姆帕金法的剪輯方式很像,但在我看來,帕金法用于自己的暴力場景的“最後踹息”的暴力塑造(驚天動地搶人頭在賓館的那場戲可以看出來),被吳宇森用在了每一處殺人的小片段之中。帕金法是講述人物在施加或者被暴力之後所産生出來對此的疲憊來表達自己對暴力的反思的,而吳宇森則是,暴力就是暴力,他是絢麗的,無論你怎麼接受,他都是這樣的。這種反思是更加徹底以及絕望的(當然更大的可能是,老吳沒有反思,是他就喜歡這樣,哈哈)。這樣一來,我們明顯看出的多次拍攝才可以挑選素材用于剪輯出的暴力場景盡管美麗,但是另一層次的悲哀也就更深。

...
對暴力的反思是所有極好的動作片或多或少需要表達的。

我還是提一嘴,在是視聽上,喋血雙雄的開頭和結尾,功力與氣韻也都是上乘。單說開頭,酒館刺殺,葉倩文的歌聲是早于發哥入酒館的,為什麼呢?我個人覺得是一種定場的作用,告訴發生刺殺的地點的氛圍。入酒館後,老吳把二人的對視剪輯出暧昧的感覺後,發哥躲避目光,前往刺殺,鏡頭調整為紀錄片的質感,把不得不與環境格格不入的殺手的狀态表達了出來,WOW!更别說後面葉倩文眼睛受傷後的幾個場景連接,單個的鏡頭剪輯速度放緩,把發哥作為殺手的痛苦延續含情脈脈地表達,吳宇森電影,後來再也沒有過這麼好的開頭了。結尾更不用說,推薦友鄰們自己去看,華語動作片最好的結尾之一!情感的豐富度之高,我在這裡也無法好好地說清晰。

...
開頭這段調度真的很棒,就是後來再見葉倩文那裡,整個場景的氣息斷了一下,怪可惜的。

說了這麼多,還是說一下可惜之處吧。劇本已經是老吳的劇本裡最好的倆本(英雄本色的劇本,麻雀雖小,五髒俱全,稍微改一下就比這部好了)之一了,但是人物還是不夠飽滿。不過還好,雙主角設定的三幕戲的分配還是剛剛好,不至于像辣手神探一樣亂,因為曾爺和四哥與主角的關系之緊密,他倆的戲份也做到了平衡叙事的作用(四哥要錢那段戲的平行剪輯我吹爆!不同的時空,同樣值得敬佩的男人),這一點還可以精心設計一下的。還有就是,對話依舊很尬,即使風格化吧這點掩蓋了不少,依舊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