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rlinale2025首映場:生活是詩還是電影?
(首發于「陀螺電影」)大自然對我們說了什麼?東華在寺廟談論我們如何用身體感受世界,起身離開,攝影機呈現了一個向上擡起的動作,我們看着讓東華在後文想起埋葬嶽父的母親的那棵樹,畫面在這停下若幹秒,樹...
(首發于「陀螺電影」)大自然對我們說了什麼?東華在寺廟談論我們如何用身體感受世界,起身離開,攝影機呈現了一個向上擡起的動作,我們看着讓東華在後文想起埋葬嶽父的母親的那棵樹,畫面在這停下若幹秒,樹...
(首發于「陀螺電影」)開頭的固定鏡頭給出城市空中的線纜與地下的軌道,我們馬上想起伊姆貝克的首作《半熟少年》。相似的開頭,空蕩的場景,卻沒有任何Drama的情節發生。《奧爾莫》的情節更複雜、場景更...
(首發于「陀螺電影」)愛在三部曲導演理查德·林克萊特的新作《藍月亮》和《新浪潮》一定是今年的影迷必看。近年嘗試了動畫片《阿波羅10½号:太空時代的童年》和類型片殺手喜劇《職業殺手》後,林克萊特又...
(首發于「陀螺電影」)《2025年的歐陸》中,我們看到羅西裡尼《1951年的歐洲》的複寫,兩種時代道德的颠覆,匈牙利 / 羅馬尼亞移民所共享的當下後社會主義經濟的景觀在互文的意義産生了遙遠的對比...
(首發于「陀螺電影」)片名與海報都緻敬羅曼·波蘭斯基的《羅斯瑪麗的嬰兒》(Rosemary’s Baby),拍攝的方法很相似,導演學到了波蘭斯基的流暢,卻沒有學到波蘭斯基的控制。前半部分尚且不錯...
(首發于「陀螺電影」)世紀初的美國流行起“呢喃核”(Mumblecore)的獨立電影風潮,瑪麗·布隆斯坦拍攝笨拙而敏感的《酵母》(Yeast, 2008),我們認識了瑪麗·布隆斯坦與格蕾塔·葛韋...
(首發于「陀螺電影」)插叙的段落意指快速發展社會所留下的罪惡滋生的現狀,可惜呈現得過于抽象,對于影片也許必要,卻始終找不到合理的現實面向。對于這些段落,影評人Nanako認為他們被使用得過多,導...
(首發于「陀螺電影」)留守兒童的徐闖的父母外出城市務工,居住在鄉村的生活與親戚、鄰裡緊密聯系。《生息之地》不像《過昭關》以公路式的探訪呈現老人個人的過往,也不是家族的傳奇,而是在日常的堆疊中,那...
打開這部墨西哥電影,我們将首先意外地“看到”一段旋律。拟聲詞将聲音以其成為文字的最簡單形式占據了整塊黑色的屏幕,影像與聲音在背後互相移挪位置,奏出吉他和弦的切分節奏。一段歡快的BossaNova...
(本文首發于「水朝夕」微信公衆号及2023年年刊)伴随着機器的轟鳴,遠景鏡頭搖過原始而簡陋的工廠景觀。字幕卡,緊接着長段的俯拍。幾個角色依次出現,理發、躺卧、遠望,生鏽的轉輪與鋼筋叢,擺弄出引人...
德語聽力水平有限,可能存在錯誤,歡迎指出!Ja, meine Damen und Herren, eine Welt zerrissen von Kriegen und Intoleranz i...
(首發于“水朝夕”微信公衆号及2022年年刊《退燒》)作為貝拉·塔爾轉型初期的作品,《詛咒》通常被視為後作《撒旦探戈》的先導,盡管已經具有了相當高的完成度,與僅含有32組流暢而有力的長鏡頭的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