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叛逆,不分段)

“就算不記得念書時的事了,她也都還記得書上念過的内容。”而寫滿「楓」的記憶和願望的日記本重新被「花楓」閱讀,是兩種記憶、兩種“自我”的對撞與流變,讓“日記本”和二人共享的“身體”一起,成為了「楓」這一幽靈性存在的物性此在。曾經那個愛笑且粘人、喜歡穿熊貓睡衣、把“最喜歡哥哥”挂在嘴邊、夢想是和哥哥上同一所高中的嬌憐少女——那個名為「楓」的妹妹,從來都未曾自這個世界離開。她始終盤旋于當下“失憶”且迷茫的「花楓」周遭的世界之上,隐藏于影像的每一處縫隙之内。并在開頭的家庭餐廳内,在哥哥咲太的凝視下被記憶召喚,用右手吃着蛋包飯露出了幸福的笑容,也在電影行至一半時,在擺着哥哥親手做的蛋包飯的早餐桌上放下勺子,與慣用左手并露出和自己同樣幸福笑容的「花楓」一起,接過了哥哥的便當——那個最喜歡、也最不想離開哥哥的少女,在一年前名為「楓」的自我消失之前、在和哥哥一起“還願”的那個夜裡離家出走,并扭動一年後現在的門鎖,迎着陽光和與“自己”同樣社恐的「花楓」一起步入了考場。所以當「花楓」帶着報考申請書來到哥哥的學校并遞出表格之時,乃至上午的考試結束後,「花楓」與走廊的路人對視之時,共享着社恐和應激性創傷的“她們”終于将對他人的恐懼、對“自我”的存在的迷茫,外化到了PTSD與“思春期症候群”發作的身體之上——遭受校園霸淩後自殘的傷口逐步擴大至二人身體的每一個角落,爾後便會是名為「楓」與「花楓」的複數“自我”真正意義上的死亡。所以咲太那麼焦急,他跑過幾小時前與妹妹分别時說話的入站口、穿過目送妹妹去往考場時的檢票機,最終在同一個站台的同一個時鐘的指針行進下,登上了這趟同樣是綠皮的、開往“過去”和“現在”的列車,因為他愛自己的妹妹、也承擔着作為哥哥的責任。而在此前與櫻島麻衣一起放學回家的路上,這個如今焦急奔跑着的哥哥,是如此打趣的說道“希望這裡的栅欄永遠不要升起來”、希望“現在”能就此定格——爾後綠皮的列車于二人面前飛馳而過。上一次咲太為妹妹如此焦急的奔跑是在「楓」消失後,他悲傷的哭着從重新醒來的「花楓」面前逃走、在大雨中逃避着現實——因為「楓」的人格和記憶,徹底被此間一直在沉睡的「花楓」取代;但這一次,這個哥哥是主動且焦急的奔向着“無法和他人說話”的妹妹、主動來到創傷被激發的妹妹身邊。因而——在封閉自我的病房内、在妹妹「花楓」自我否定的怒吼聲與召喚下,也在這段長達幾十秒的俯拍固定鏡頭下,這名哥哥重新遭遇了盤旋在白色病床上空的、名為「楓」的幽靈——更在之後為「花楓」整理書包之時,重新遭遇了「楓」這一幽靈的此在、遭遇了“楓的日記本”,也是遭遇了日記本上「楓」親手寫下的“記憶”與種種未能實現的願望——和哥哥去看海、和哥哥去動物園、補充哥哥之力,乃至最關鍵的,“和哥哥上同一所高中”——此前提是能克服自閉,從創傷中和自閉症中“痊愈”。所以當後續「花楓」終于克服了心結、肯定了自我的存在之時,她也理應仰起頭,望向漂浮在“自己”周遭世界上空的「楓」的幽靈,并最終接起電話,堅定地說出那句“我不去峰原高中”,而與「楓」的願望背道而馳——因為在這一刻的“當下”,這個和「楓」同樣“覺得熊貓很了不起”、同樣“最喜歡哥哥”的嬌憐少女,這個名為「花楓」的妹妹,隻為“現在的自己”而活。隻因在此之前她們一起、同時實現了“和哥哥一起看海”的願望,并因為廣川卯月的、對「花楓」“自己”的、亦是對那個名為「楓」的幽靈所發出的疑問的回答,而攜手走出了心結——“正是因為有以前的我,才能有現在的我啊。”所以鏡頭在末尾、在日常的繼續延續中,也是在貫穿全片的反高潮叙事中,最終停在了「楓」的日記本上,更是停在了那個名為「楓」的幽靈的存在之此在之上——這個隐藏在電影内名為「楓」的嬌憐少女從來未曾于當下、于電影叙事之“現在”發生的日常中真正“顯形”,但她理應存在于已然消逝的“過去”、存在于流動的“現在”,更存在于當下“平淡日常”延續後的“未來”,并見證着哥哥與妹妹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喜怒悲歡——因為在消失之前,這個孩子哭着說:“能成為哥哥的妹妹,楓真的很幸福。現在、一直以來,從此以後——都最喜歡哥哥了”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