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婚姻中、家庭中還是社會中,總有人要做出妥協。這個世界就是這樣,沒有絕對的公平,沒有絕對的平衡,如果一定要糾結誰犧牲得更多,誰成就得更高,那麼結果也必然是崩潰。

片中的男方活在自卑和對失敗的恐懼中,活在對兒子的愧疚中,最根本的是活在犧牲自我而去照顧别人的矛盾中,最終導緻了其自我的瓦解,他讓我們看到了抑郁的合理性,并不是所有不敢繼續生活下去的人都要被惡意地評判。但他也因為扭曲而錄音、在争吵時強詞奪理。女主有選擇堅持走下去的勇氣,活在自信和自立中,卻也剽竊、出軌、在兩人不同步時完全不照顧丈夫的感受,天真地覺得“他同意了,他自己選擇這麼做”。兩人不是一個性格,也不處在一個世界。

婚姻和家庭是講愛與奉獻的,不是講公平和法律的。如果像男主一開始沒有想好有可能要抛棄自己的理想,或者像女主隻想“i dont give a fuck about 互惠互利”,那麼永遠也不要步入新的家庭。

其實本質上來說,這也并不隻是婚姻的問題,而是所有人際關系的問題。沒有一個團體會一直同頻前進,如果這個時候不互相理解,不互相鼓勵,那麼這個天平就會永遠的失衡,而不是波動穩定。

所有社會分工和階級分化都是如此,所有人一開始都是一樣直立行走的動物罷了,但是随着時間的推移,貧富分化、剝削壓榨等社會矛盾就湧現了。如果每一種角色,農民、工人、知識分子、資産家都覺得自己貢獻最大、同時犧牲也最大(并且事實上今天确實付出和回報完全不對等,各種角色的社會地位也完全不對等),那麼就必然出現更大的不公乃至鬥争。互惠互利,妥協讓步,其實是人作為群居動物、人作為社會關系的總和這個性質要求的必須要承擔的責任。

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不管是追求事業還是照顧家人,不管是技工還是科學家,都要認識到妥協并不意味着恥辱,自信也并不意味着高高在上指手畫腳。遇到任何不和先多講一點關心和愛,理解到一定程度,沒有回報,那麼潇灑離開,不帶走一片雲彩。乃至大國關系、不同體制之間的相處都應該是這樣。少一點抽絲剝繭的“争吵”和骨血淋漓的“審判”,世界便會變得更美好了。

也許也确實像影片的最後,一個人活着真是很累啊,誰都不知道會不會有那麼一根壓垮婚姻、甚至生命的稻草,世事無常,每個人有每個人的不幸,可能是四歲的一場車禍,也可能從一出生就已決定了。也許像男主那樣活着真不如一條狗,與其他人相處也真不如與一條狗作伴。但是生活,也真的還是要繼續下去。人類文明的繁衍,也不可能沒有陣痛。



想到的大概就是這些了,看完電影一看評論居然還有一堆又在搞男女對立的,果然除了影片中的審判,現實中隐形的審判也還是無處不在。不管自殺的是男性還是女性,都值得同情;不管被大衆質疑的是男性還是女性,也都值得辯護和鼓勵。怎麼能冷酷到說出“這位男性隻是承受了女性的家庭分工就破防自殺了”這種話?潛意識難道是“我覺得女性處境是不幸的”所以“男性處境更不幸我就開心”?這是什麼扭曲的心理?大可以這麼說:“影片中的男主真慘,跟現如今的很多女性一樣,要是女主也能多體諒一下男主就好了,就像現實中希望更多男性主動去排解或者承擔起照顧家庭的責任就好了。”

另外,最後的最後,影片也還是有沒處理好的地方。比如女主律師和兒子的形象,塑造太扁平,似乎着墨全在夫妻雙方而忽視了這兩個配角的故事。兒子最後竟然拿狗狗做實驗,出庭作證時對父親的話記得如此清楚,也實在是有點突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