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莫多瓦再次讨論生死,梅開二度
瑪莎在臨死之際令人困惑的行為似乎可以用托爾斯泰在《戰争與和平》扉頁上的那段話來解釋:“……是的,愛,但不是那種愛,即因為什麼東西,為了什麼目的或者因為什麼緣故而愛。而是這種愛:即當我臨死時,我看...
瑪莎在臨死之際令人困惑的行為似乎可以用托爾斯泰在《戰争與和平》扉頁上的那段話來解釋:“……是的,愛,但不是那種愛,即因為什麼東西,為了什麼目的或者因為什麼緣故而愛。而是這種愛:即當我臨死時,我看...
作為移民文化産物,馬華文學一直離不開關于“離散”的母題,曆史的淵源讓馬華作家們實現對中國傳統文學的回顧,繼承了現實主義表達,而地理和語言上的流動賦予馬華文學一種異化而獨特的語言風格,形成了對傳統...
“平遙第一怪片”這是今年平遙國際電影展觀衆們對一部電影的集體印象,這部電影也是今年入圍藏龍單元片名最長的電影——《别把作文當回事兒》。導演馬蘭花告訴我們這是一部給孩子拍的電影,在這個内卷、“雞娃...
2017年拍完《希望的另一面》後,阿基·考裡斯馬基表示那将是他執導的最後一部電影,然後時隔六年,他又拍了這部《枯葉》,作為1986年至1990年間拍攝的“工人階級三部曲”的續篇。阿基·考裡斯馬基...
今年的“從山西出發”單元,我們看到了一個熟悉的名字——李珈西。“從山西出發”單元一直是平遙國際電影影展一個很特别的存在,它意味着這個單元所有的展映影片都是山西籍主創、山西故事、山西取景、山西制作...
電影《魚刺》在第26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首映,導演兼編劇張旭煜憑借此片收獲亞洲新人獎最佳編劇與最佳影片提名。影片同時入圍了第18屆FIRST青年電影展,成為了極具争議性的話題之作,抛開書本記者在西甯...
在《事件》一書中,同時擁有斯洛文尼亞社會學家、哲學家、文化批判家、心理分析理論家等多重身份标簽的齊澤克,通過對公共政治事件的哲學解讀,以抽象性叙事手段為讀者提供了一場豐富的哲學旅途。全書共分為六...
第八屆平遙國際電影展,我們看到了一部特别的影片:全片在新疆拍攝,片中出現大量的民族音樂。新疆、村莊、電影、大地,幾個标簽都共同指向一個人—王麗娜。《村莊·音樂》劇照2018年,王麗娜導演将《第一...
今年戛納主競賽單元新片中,葡萄牙導演米格爾·戈麥斯導演作品《壯遊》于當地時間下午三點在盧米埃爾大廳舉行首映。本片由葡萄牙、意大利、法國、中國等多個制片公司參與投資,也在亞洲包括中國、緬甸、越南、...
我從來都不是歐格斯·蘭斯莫斯的粉絲,從而也沒有對他的電影影像産生興趣。在他的前作《可憐的東西》(2023)中,影片的大膽且瘋狂的影像風格越發讓人懷念馮提爾的大膽,别說匹敵馮提爾什麼《反基督者》或...
影片的潮濕美學像旁白一樣,貫穿整個故事。潮濕的空氣、黏膩的霧氣和永遠未幹的地面,這些元素不僅僅是在塑造環境氛圍,它們似乎在述說着某種抽象的情感。随着電影的推進,這種抽象的潮濕感開始變得超越劇本本...
書本聯合唐甯書店、生活月刊、周末畫報以及FIRST影展舉辦的痕·女性月主題放映第四周以“花火”為周主題,放映了三部真人劇情短片和一部家庭私影像紀錄短片,邀請了劉雅琴(《當我走近你的時候》導演)、...
山西、晉中、平遙國際電影展,一位年輕的導演拿着第八屆平遙國際電影展的費穆榮譽最佳影片的獎杯在台上高高跳起。這一晚,注定會成為獲獎影片《喀斯特》導演楊穗益難忘的一晚。這樣一部拍攝成本幾十萬的電影,...
/影片簡介/闫嘯林導演的電影《菠蘿,鳳梨》在2023年11月11日在台北金馬影展上映,同時得到最佳女主角(胡伶)和最佳原著劇本(闫嘯林)的提名。《菠蘿,鳳梨》是通過山東、海南雙城叙事的并置,從橫...
從“私小說”到“私紀錄”再到“私電影”,現如今,越來越多的青年創作者将高度私密化的議題轉移到公共媒介中去。“私記錄”指的是創作者将鏡頭對準自己的生活空間或者記錄自己親人的影片,這類影片更多呈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