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爱情在现实生活中的落脚之一是婚姻,那婚姻就是比爱情更加复杂的论题。
冯小刚曾在电影中戏谑地说,婚姻怎么选都是错的,长久的婚姻就是将错就错。
但其实,爱情并不会帮你处理掉那些,因为爱而被忽略的问题,心甘情愿一辈子将错就错的人仍然是少数。
比如,“寡姐”斯嘉丽·约翰逊主演的《婚姻故事》。
...自去年8月在威尼斯电影节首映,《婚姻故事》一直备受关注。
它在第92届奥斯卡中获得6项提名,包括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等重量级奖项。
目前,豆瓣评分8.6,作为一部爱情片已然是不错的成绩。
...原本这周上映的它,因为疫情关系,不得不暂时撤档。
虽然重新定档的日子尚不可知,但咖爷还是忍不住分享这部影片。
尤其对于那些隔离在家,或许是第一次朝夕相处近一个月的伴侣,会有特别的意义。
别担心,这不是一部对未婚人士、单身人士不友好的电影。
如果你正值热恋,或是对婚姻心怀期待,也可以提前审视这段关系。
电影讲述的是一对相爱的夫妇,在决定离婚的一年中发生的故事。
在回忆的甜蜜和离婚的撕裂中,两人的婚姻生活也被一层层地剥开。
...中国版海报中的一句话,揭示了电影的主旨——
“我永远不会停止爱你,尽管已经没有意义。”
因此有人说,这部电影是“婚姻劝退指南”,那么事实果真如此么?
故事从一段回忆开始。
在对夫妻二人的彼此描述中,他们的生活被慢慢勾勒。
看似一切都很幸福,妻子像是近乎完美的另一半。
她让人觉得舒适,知道如何处理家庭事务,擅长送礼物以及和孩子相处,她是一个出色的演员。
而在妻子眼中,丈夫的可爱也显露无疑。
他勇敢,目标坚定,把一切整理得井井有条,充满自信也争强好胜,他是一位有才华的导演。
妮可(斯嘉丽·约翰逊 饰)和查理(亚当·德赖弗 饰),这样一对甜蜜的夫妻,正坐在一起调解分居以及离婚事宜。
...而刚才种种温暖的描述,只是在婚姻调解员的要求下写出的。
甚至,妮可强硬地拒绝了调解师希望当众朗读的要求,情绪激动地夺门而出。
十年的婚姻,可爱的儿子,身边的每一个人都难以相信,他们即将分开的事实。
当他们回到共同的家,查理铺好沙发,他们像以往一样讨论剧场剧集表演。
妮可却在转身走入卧室的瞬间,泪流满面。
...起因是妮可的事业迎来了春天,她接到了洛杉矶的剧集邀约。
这么多年,她和查理一见钟情选择结婚后,便退出了影视圈。
一边相夫教子,一边专心做查理执导舞台剧的女主角。
家人的温暖让她感到归属,但洛杉矶的一切也让她想起,自己还是一位演员。
在和离婚律师的交谈中,一句“你还好么”拉开了妮可的内心世界。
泪水,委屈,查理的强势名声在外,一切都不再像刚结婚时那么简单。
妮可为了查理放弃演艺事业,心里却认为自己的一部分已经死了。
...她在属于两个人的剧场中,日复一日出演查理导演的舞台剧。
查理的声望如日中天,妮可却渐渐暗淡,她意识到20岁结婚的自己从来没有好好活过。
因为在婚姻中,查理主导着一切,妮可接受着一切。
当她的所有愿望被忽视,当漫长的时间过去,当她发现了查理的出轨,妮可终于对查理说出了“离婚”两个字。
然而,离婚律师的全线介入,却使一切更加鸡飞狗跳。
妮可选择在洛杉矶起诉,事业全在纽约的查理只能两地奔波。
更糟糕的是,查理发现生活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
儿子和自己并不亲近,和妮可轮流监护的日子,他都手忙脚乱,经济状况也因为这场官司变得窘迫。
...最后的平静被撕碎,法庭上剑拔弩张的两方律师,为了给当事人争取更多权益,肆意地揭露着二人的不堪与隐私。
妮可喜欢洛杉矶,而查理喜欢纽约,并且他一直敷衍着妮可去洛杉矶的想法。
但离婚之后,假如妮可带着儿子在洛杉矶生活,几乎意味着查理会失去儿子。
开庭后的第一次见面,两人都有着无言的尴尬。
在努力的客套过后,短暂的沉默孕育着情绪的爆发。
表面上要好好谈谈的两人,在回忆过往中逐渐失控。
坐着,站着,加速语调,互相谩骂指责,捶打墙壁。
...“你自私无比,你真混蛋!”“每天醒来我都希望你死了!”
最恶毒的话脱口而出的瞬间,两个人之间的爱荡然无存,但随之而来的是深深的愧疚。
查理蹲在地上抱头痛哭,而妮可走过去默默抱住了他。
...那么结局,当然不是和好,他们正式离婚了。
一次,当查理去接儿子,偶然发现了妮可写的那封信,那封她不愿意大声读出来的信。
在信的最后,有一句话是电影开头没有说出的:我永远都不会停止爱他,尽管现在已经没有意义了。
也就是海报上的那句话。
...离别时刻,他们依然像家人一般拥抱在一起,妮可自然地蹲下帮查理系了鞋带,他们挥手作别。
张爱玲说:感情这东西是很难处理的,不能往冰箱里一搁,就以为它可以保存若干时日,不会变质了。
而婚姻生活更是如此,人是善变的动物,当他们决定在一起的那一刻一定是相爱的,却没有人能保证爱能永存。
当激情褪去,柴米油盐注定会是生活的主色调,而浪漫只能作为点缀。
然而,这部《婚姻生活》却不能称得上是“婚姻劝退指南”。
相反,它是在告诉我们,虽然爱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但少一些剧中人物的偏执会让婚姻生活美满许多。
...就像在这部电影中,能够看到伤害,却看不到绝望。
十年时光,并没有让他们之间的爱消失,却让两个人的步调偏离了预期。
他们不能在一起不是因为不爱了,而是因为在一起无法使两个人都感到幸福。
妮可拒绝朗读那封信,因为她知道自己还爱他,她不愿意在离婚的档口面对这个事实。
而查理,在十年前为了不失去妮可选择结婚,在十年后对妮可的注视依然饱含爱意。
但即使如此又能怎样?
关于这段婚姻,或许第一步就错了:共同成长。
查理的控制欲,使妮可陷入了生活的冰冷泥沼,她爱查理却并不幸福。
毕竟,共同生活的两个人需要携手并进,如果一个人走得太快,那么只有两种结果。
快的那个心生嫌隙,认为对方跟不上自己的步调;
或者是慢的那个觉得自己受到限制,决定去追求自己的自由人生。
...对演员身份充满热爱的妮可,显然属于第二种。
她渴望在镜头前发光发热,渴望更大的舞台,但妻子、母亲的身份,使她只能在小剧场演出。
当她意识到无法自我成长的那一刻,便是和查理的婚姻土崩瓦解的那一刻。
即使在两人的剧场,妮可一直以女演员的身份出现,导演永远是查理,妮可提出想要当一次导演的愿望从未实现。
查理面对离婚的错愕,源于妮可一直以来的依顺。
而他的自傲和多年养成的习惯,无法使他明白妮可对于自我成长的渴望。
但婚姻中,怎么能缺少自我成长呢?
所有良性的关系,除了家庭温暖,彼此照顾,最初的荷尔蒙,儿女长辈,还需要共同成长。
...而自我成长,则是共同成长中个人的部分。
当一个人选择刷视频看手机,一个人选择阅读学习,很难相信长此以往他们的关系不陷入失衡。
柴米油盐只能保证人的生存,却不能保证你是在生活。
生存一事,牛吃草,虎吃肉,何必需要人类这种高等动物来演示。
所以生而为人,只有生活着,生命才有意义。
婚姻生活,可能远比爱情生活持久漫长,找到一个努力相互理解,并鼓励对方成长的另一半,远比山盟海誓来的重要。
...除此之外,查理和妮可之间还存在一个隐性的问题:解决矛盾。
从他们的信中,我们能读出妮可善于处理家庭事务和矛盾,但对于内心深处真正的矛盾却选择隐忍。
的确,两个人一起生活,一定需要隐忍和包容。
但足以影响到婚姻生活的矛盾,却不能选择隐忍,否则就会埋下一颗定时炸弹。
其实妮可一直都明白自己内心的渴望,但她太爱查理了,查理希望的一切她都欣然去做。
但长期违背个人意愿的结果,却成为了心中巨大的委屈。
十年的时间,如果妮可在查理二十岁出头的时候,能够和他聊聊。
如果妮可可以下一点决心,不那么放纵查理的控制,而是选择在生活中加入自己的愿望。
那么相爱的两个人,或许依然还在一起。
...两个人的相处需要处理矛盾,达到平衡。
很多人说,希望和另一半相处时可以做自己,最舒适的关系是两个人都能够自在,却还是相爱。
的确,这样的关系才能够长久,但许多人却以爱的名义,葬送着自己的感情。
对矛盾掩盖,同样会出现两种结果。
被惯坏的那个嚣张跋扈,认为对方的付出理所当然,心中没有感恩与尊重;
隐忍的那个,在矛盾的积聚中爆发或者变得不幸。
当然,更多的现实状况,却是双向隐忍。
像是查理和妮可的那次争吵,相信每一对吵过架的情侣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忍无可忍的时候爆发一次争吵,随后愧疚和好。
...从这个角度来讲,吵架适用于那些不太会交流的情侣,只有情绪的爆发才能使他们说出心里的话。
但这种方式,势必会夹杂着彼此伤害,以及不恰当的表达。
所以,吵架有风险,不如试着在内心委屈的时候,好好交流。
不是责怪对方,也不是故意引战,而是客观地描述发生的事情,以及自己心里的感受,最后提出自己希望对方怎么做。
如果偏执如查理,都可以生活十年,并在离婚后依然有爱。
不那么偏执的我们,是不是有机会获得更美满的生活呢?
共同成长和解决矛盾,便是大多数婚姻关系中所缺乏的关键。
所以,《婚姻故事》其实并非“婚姻劝退指南”,而是“婚姻警醒指南”。
...在离婚率不断攀升、结婚率又有下降的今天,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是关于婚姻的反思。
他们怀着对彼此的爱离婚,为的是更加幸福的生活。
这样的观念似乎更加符合西方的价值观,但客观地想,婚姻难道不是为了获得幸福么?
鲁迅在《伤逝》中说: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没有什么爱情保鲜捷径,把精力用在经营好自己,经营好感情之上,婚姻才能在柴米油盐中熠熠生辉。
...至于那句经典的话——“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无非是为了自身的经营不善、识人不明找一些借口,将普罗大众面对问题时的逃避与放弃,进行一些合理的修饰。
或许无法像热恋时那样热烈与沉迷,但漫长的岁月里,我还是最喜欢和你在一起。
婚姻生活不易,但仍愿有情人,终成眷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