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周末的午夜一气呵成看完,第一感觉是国内将片名译作生死朗读是多么傻,影片中的朗读与生死没有必然联系,加了生死二字,显得耸人听闻,削弱了片子本身的冷峻和哲理感。而且,reader其实是读者的意思,可以理解成朗读,也可以理解成默读。片子中的朗读者是男主角,后来女主角是默读,用The reader这个名字,有双关之效。

影片一开始场景是柏林,我当时就想,一定又是二战的故事,后来看到1995年的字样,我还松了口气,以为跟二战关系不大。后来又是男主角回忆,我还紧张了一把,发现回忆没到40年代,而是1958年,我又松了口气,以为这次肯定不会说纳粹的事了。事实证明我是多么幼稚,美国人一拍德国的故事,肯定就只有二战、纳粹好拍,如同美国人一拍中国的事就只会拍文革和清朝的故事一样。人家就只关心这段历史,其他时期的故事卖不出好票房。这就好比你家是书香世家人才辈出的大家族,有一个有钱有势、你很想结交、他也很爱跟你搭讪的朋友,每次过来跟你聊天就只提你家那个癞痢头加精神病的三大爷的故事,至于你爷爷是什么皇亲国戚,你姥姥是什么绝代佳人,你弟弟是钢琴神童,你舅舅是华尔街股神......这些,他一概不问,也不关心。而你,出于种种原因,又不得不跟他聊。而他偏又交游天下,把你三大爷的故事到处说,搞得全世界一提到你家,就只知道你家那个让人头疼的三大爷。呵呵,就是这种感觉吧?

话说这电影讲50年代末的柏林,一个15岁的生病男孩Michael偶然得到了一个公汽售票员的帮助。男孩家里父亲老弱冷漠,兄弟姐妹有4个,母亲顾不上对他特别疼爱。这个36岁的漂亮女售票员的善心让他感到了少有的温情。于是他卖掉自己积攒的邮票,买了鲜花去看她。刚好又碰到她熨内衣换衣服,于是情窦初开的他不由自主一次次主动造访她,期望能有机会与她接近。这个名叫Hanna的单身女人也没怎么拒绝,很快就与他有了云雨之欢。纯真男孩从此彻底着迷。

Hanna有个癖好,就是喜欢听人家念书给她听,于是,先念书,后上床,成了他们的规矩。因为这个原因,这段隐秘的忘年恋并没有严重影响Michael的学业,倒养成了他博览群书的习惯。他搜集各种书籍来读给Hanna,诗歌、戏剧、小说都有。Hanna对于文字语言的美具有敏锐的感知力,深深陶醉。但是当Michael给她读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时,她还是勃然大怒,认为这种色情小说不值得欣赏。

...

Michael迷恋Hanna,每天放学急着走,放弃与同学的生日聚会来见Hanna,他变卖了邮票,跟她一起骑车郊游。在郊外的露天餐馆,Hanna羡慕地看着一群小学生阅读菜单,而她拿了菜单却不知该点什么,完全听Michael的。见餐馆老板以为他们是一对母子,Michael便故意当众吻了Hanna。在小教堂里,Hanna看着一群学生合唱,感动得热泪盈眶。此时的Hanna是个多愁善感的温柔美女,而Michael则是个自豪的深陷热恋的小男子汉。这是全片中最富温情的片段。

后来Hanna得到了公汽公司的升职,她随即悄悄搬走,离开了Michael。之前他们已经发生过几次吵架,因为Hanna后悔自己跟Michael的畸恋关系,这次她终于下定了决心。

转眼过去了七年,Michael已经进入了著名的海德堡大学法律系。他参加了一个只有少数学生感兴趣的案例讨论课。一次,教授带他们去柏林旁听法庭审判。

案情是这样:一对犹太母女从集中营死里逃生,女儿把这段经历写成了一本书,并以此为据控告当年的六名女监看守谋杀罪。其中一名看守就是Hanna,当时她就在西门子打工,为了得到一个好一点的工作而加入了党卫军,起先是在奥斯威辛工作,后来被派到那个小集中营。

庭讯时,5名女看守并不太把指控当回事,要么埋头织毛线,要么跟律师聊天,要么在原告指证时遮掩面部,要么在回答问题时闪烁其词推卸责任。只有Hanna是她们当中的异类,她一直认真聆听,坦诚面对。原告指控说她们所在的集中营每月选出60名女犯送去奥斯威辛,其他5名女看守都否认自己曾参与该过程。只有Hanna承认说自己参与了。法官问具体做法,她说我们6个人每人每月选出10个囚犯。法官很惊讶,说这么说你们都参与了?Hanna像个天真的孩子一样说,是呀,我们全都参与了。其余5个被告一脸惭恨。法官问为什么这么做。Hanna理直气壮地说,犯人太多,旧犯人得给新犯人腾地方。她的表情和语气好像是个仓库保管员。法官勃然大怒,说你的意思是因为地方不够了,那些人就得去死?Hanna反问:那换了你的话又能怎么做?道貌岸然的法官哑口无言。

原告的书里描述的跟Hanna的供词一模一样。她还提到Hanna挑选待死犯人的流程与众不同,她偏好挑选年轻女孩,然后给她们食物和睡觉的地方,然后让她们念书给她听。听众席上的Michael听了这些不寒而栗。

原告又提到在一次犯人迁徙过程中,雪夜,犯人被关在一所乡村教堂里,半夜飞机轰炸,教堂起火,6名看守拒绝开门,导致300名女犯活活烧死在教堂里。法官就此诘问Hanna,她义正言辞地回答,我们是看守,我们有责任维持秩序,如果开了门,犯人们就会全部跑光。法官拿出一份当年这6名看守就此事写的报告,证明此6人皆难脱干系。但是另外5名看守联合声明说当年Hanna是主管,一切决策都是她的主意,报告也是她一个人写的。Hanna否认,说报告是大家一起商量着写的。于是法官要当庭查验她的笔迹。Michael回想Hanna以前的表现,明白她其实是文盲。可是Hanna羞于承认自己不识字,面对纸笔,她决定承认报告是自己写的。Michael惊呆了。

不识字似乎是Hanna一生最大的痛,她用尽一生的心血来隐藏这个秘密,由于强烈的自卑感,她无意中无限放大了这一缺陷的重要性,以至于她的一切行为都服从于保守这个秘密这一前提。在公汽公司,表现良好的她在得到升职去办公室的消息后立刻悄悄辞职,而当年在西门子打工时也是在得到升职后主动离开去为纳粹工作。因为职位越高,她是文盲这一事实就越难掩饰。在集中营做看守似乎是最适合她的工作,不需要有文化,待遇也不错,而且她的个性也是认真负责。只是她没有想到一个貌似正当的工作以后会被视为犯罪。而她自己是宁愿牺牲自由也要保守身为文盲这一秘密,有时候,让一个人承认自己无知比让他/她承认自己残忍更为艰难。

在等待宣判的日子里,Michael独自参观了纳粹集中营旧址。面对那些堆积如山的死者的鞋子、简陋的草铺和生锈的化人炉,Michael了解了Hanna在结识自己之前的经历。Michael是战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对二战并无切身体会,战争和纳粹对他而言,只是纪念邮票上的图案而已。如果不是因为Hanna,他可能永远都不会有兴趣去了解这段历史。而现在,历史震惊了他。他本来想去看守所看她,帮助她翻供。但是最后还是退缩了。翻供势必暴露自己与她的不堪往事,何况Hanna自己也希望隐瞒身为文盲这一事实,何况她确实罪恶深重,那么就让她去接受惩罚改过自新吧。Michael决定从此跟往事干杯,彻底投入青春放纵的大学生活中去。

宣判那天,Hanna洗澡换上深蓝色制服套裙,在民众义愤填膺的“打倒纳粹”的口号声中被判终身监禁,而她的同僚们被判4年多的有期徒刑。诚如Michael的同学所说,这貌似正义的审判其实是转移视线,将全体德国人的罪行集中嫁祸在一小撮人头上,以为惩罚了他们,其他德国人就可以摆脱干系了。

真会有这样的审判吗?可能只是作家的杜撰吧。如果可以这样,以一本受害人的回忆录为依据,那么,如东史郎这样的日本老兵或者众多曾杀人斗殴的红卫兵也都能依照现在的法律得到惩罚了?当然不可能!因为法不择众;但事实上也不能算是冤枉,因为他们确实双手沾满鲜血。可是仅仅追究这些人的责任就可以了么?纵观世界历史,任何一场浩劫都不是一小撮人兴风作浪的结果,每场重大人祸背后都有千千万万劳苦大众在推波助澜,他们才是历史的决定因素。他们是平凡的大多数,可悲的是,多数时候,他们是残忍而愚昧的。

十几年过去了,Michael在婚姻失败后,带着女儿回到柏林老宅。Hanna给他的影响太深,以至于他与任何女性结合都无法感到幸福。在老宅里,看到少年时自己为Hanna写的诗,为她读的书,Michael不由得感慨万千,最后他开始读书录音,寄给狱中的Hanna。他这样做,也许是因为怀念初恋,也许是为当年不曾帮助Hanna而内疚,也许纯粹是为了安慰她,毕竟她主动选择了为自己的罪孽服刑。

与现代社会隔绝多年的Hanna第一次用上了录音机,又听到了Michael给自己念书的声音。于是她又有了希望,隐约又有了积极生活的动力,她不断盼望着新磁带的来临。如果说20多年前与Michael交往是出于情欲,这次她却是真的爱上了他。最后,她鼓起勇气,第一次在监狱图书馆借书,然后对照书本听Michael的朗读录音,就这样,她偷偷自学了识字。收到她的第一封信时,Michael热泪盈眶。信只有一行字:“谢谢你为我寄来的磁带,我很喜欢。”后来Hanna还写信要求他多录一些浪漫故事给她。但是他没有。读书给她其实只是为了他自己心理的宣泄,并不指望得到回音,而一旦得到了,他反而想要逃开。说来真是可悲,当他真爱她时,她却躲避了,当她真爱上他时,他又已失去了爱的能力。

...

也许是表现好的缘故吧?Hanna在服刑20年后即将被释放,监狱长通知了Michael,请他帮忙安排她出狱后的工作和住处。Michael在监狱食堂里再次见到了白发苍苍的Hanna,她很高兴地看着他,他却已意兴阑珊,告诉她给她找了个给裁缝帮忙的工作,还找了个离图书馆很近的住处给她。Hanna说自己依然喜欢听人家读书,但Michael的眼神告诉她这已不再可能。Michael问她是否曾回忆从前,Hanna起初以为他是说他们从前的罗曼史,当明白Michael指的是集中营的事,便冷漠地说审判之前她从不回忆。于是Michael像央视女记者一样脑残地继续问她对往事的感受如何,问她从中学到了什么。Hanna愤怒地说自己感受如何并不重要,死者不能复生,至于她自己,只学会了reading。谈话在不很愉快的气氛中结束,Michael约定了下周来接她出狱。

Hanna在出狱前夜踩在自己读过的书籍和磁带上自缢了。事前,她特意脱掉鞋子,因为怕弄脏那些书。我想Hanna是并没有说谎的,她确实不曾悔恨以往,在她看来,那是她的工作,她所处的时代、受的教育决定了她的思想局限性。她诚实、勤快、认真、守秩序、负责任,如果不是那个时代,她会是我们身边常见的那种朴实可爱的劳动妇女。可是这样的人是缺乏独立思想能力的,一旦历史大潮卷来,他们只能随波逐流,甚至助纣为虐。人人心中皆有魔鬼,只等适当的时机释放。如果杀人不犯法,那么自愿杀人者的数量只怕会多得超乎我们的想象。具体到Hanna,她的可悲在于服刑20年而不了解自己罪孽的深重。这似乎不能完全归罪于她没文化,同样情况下,她那几个识字的同僚也是杀人不眨眼,而且她们更善于推卸责任嫁祸他人。当然,如果Hanna识字,她就有机会了解更多的思想和主张,而不至于只能听政府喉舌的宣传,最后是帮政府犯罪,又为政府顶罪,又被新政府判刑。Hanna在狱中学会了reading,此时已是迟暮,她还来不及进一步学会understanding和thinking,所以也没有那种回首以往总结历史的思想高度。她只知道沉浸在回忆小情人和学会识字的快乐中。当她明白小情人实际已无情可言,他最记恨的还是她40年前那段集中营历史的时候,她才真正明白自己确实罪孽深重,且永远无法赎清,社会是容不下她这个罪人的,包括这个从未经历过战争的小情人,哪怕在她认罪服刑多年之后,依然无法无视她的罪孽。于是Hanna决定永远放弃自由,放弃生命。其实她早已做了历史的殉葬品,只是她晚知道了20年。

她留下一个旧茶叶罐给Michael,里边有她攒下的7000块钱,请他转交给那个写书控告她的犹太女孩。那个犹太女孩现在早已是成名作家了,Michael去美国出差时拜访了她。如今她住在纽约的豪宅里,有仆人伺候,根本用不上那点钱了。说起来真是感慨,那样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却始终不能杀灭犹太人,还是有很多人存活下来,而且活下来的个个都是精英,日后出人头地,掌握全球顶尖经济、政治、文化资源的,正是他们。而且他们选择世代不忘那段历史,永不原谅曾伤害他们的人。对比起来,我们中华民族也是饱经劫难,但一代代精英却纷纷灭绝于劫难中,留下的多是平庸的懦夫,并且很少反思,同时又竭力原谅......

当Michael鼓起勇气告知女作家自己与Hanna的关系后,女作家嗤之以鼻,当他提到Hanna其实是文盲时,女作家说:“你想用这个为她开脱吗?”Michael把钱给她,女作家说自己用不着,也不想捐献给反灭绝犹太人组织,因为那就意味着自己原谅了Hanna。最后她允许Michael把这钱捐给扫盲组织。她只留下了那个旧茶叶罐供奉在自己已故家人的旧照片前,原本她也有一个,用来装载进集中营前自己幸福生活的小小纪念品,但在集中营里被偷走了。她说集中营不是学校,那段生活不能教给人任何东西。

说来真是奇妙,Hanna也是说了类似的话。一个懂文学的犹太女孩和一个文盲纳粹看守,对那段生活的观感结论却完全一致。历史为鉴,可知兴衰,那是对于后人而言,对于身处历史中的人,他们什么也学不到,他们能得到的,只有惨痛的回忆。只有后人才能成为历史的reader。所以,如果有知青对你说插队生活是他一生宝贵的精神财富,或者有灾民对你说汶川地震给他上了生动深刻的人生一课,你一定不要太认真了,这些话要么是粉饰,要么是自我麻醉。灾难就是灾难,不必把它当成上帝给你的礼物。“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话是一种误导,让人以为苦难是成功的前奏,其实二者并没有必然联系。受苦一生的人远多于苦尽甘来的人。

影片完全可以在犹太女作家的旧照片前戛然而止,不料导演在细腻的同时也有啰嗦说教的毛病,后来还安排了Michael带着女儿去给Hanna上坟并讲述自己经历的情节,有点忆苦思甜教育革命下一代的意味,感觉不够利落。

整部片子音乐流畅,背景也很合剧情,柏林的感觉拍得非常对路子,那种厚重严肃深沉又充满历史感文化感的气氛,就是我对柏林的印象,可能也是多数人对柏林的印象。唯一让人别扭的是影片使用的是英语,如果使用德语对白和文字,会更加切题,更合剧情与审美的要求。

...

Kate Winslet因该片得奖真是实至名归。被岁月洗去泰坦尼克号式的青涩娇柔的她讲话粗声大气,干活干净麻利,挺括的制服包裹着中欧妇女式的丰壮身材,一派劳动妇女风范。而梳向脑后的微卷金发,微皱的眉头,固执而困惑的表情,硬朗有力的手势,确实符合我们对纳粹遗党的想象。不过她最美的扮相还是全裸的时候,金发碧眼,朱唇丰胸,虽然有点老了且不够苗条。而且,尽管背景是简陋的旧式居室和铁架床、狭小浴室,身处其中玉体横陈的Kate还是美得如一尊女神。而她的表演也非常完美,言行和眼神的分寸都拿捏得当,唯一的瑕疵是老年时化妆得不够真实,不够据说化妆师已经尽力了,还特别为了掩饰她的美丽犀利的眼神而配了混浊化眼睛的隐形眼镜,可看上去她还是显得年轻了一点。

...

特别喜欢的是Micheal曾读给Hanna的那首诗:暗合了她的命运,读来令人感动。

I do not fear

Fearless

Experienced all kinds of hardships

To Sir deeper

To Sir busy but so dangerous

Make it more lively

Make it more flavor

I am your guardian angel only

Death of you will be gorgeous

Health, especially to you

God will you recall

Open you

Only the soul of integrity will allow you

That is lov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