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卡罗尔》整体呈现出一种爱恋的童话似的诗意,过于美丽,就像一则童话故事。美丽的背后,缺少厚实的生活土壤,缺少在生活泥泞中挣扎的生命力,这种美,给我更多的感觉,就像是漂浮在空中。当然,恋爱本身就是粉红色的泡沫,一切都像在滤镜下经过渲染的情絮。所以,这部电影,与其说是一部关于恋爱使人成长的故事,不如说是一种心境,细致入微描摹出人陷入恋爱时的点滴,整个过程的丝丝入扣。

生活露出獠牙的那一面,这一部分显得有些轻描淡写,虽然这部分给两位女主的感情,造成了最大的波折,甚至改变了两人此后的轨迹,但那更像是互相成全、增进感情的调味剂,就像是恋爱中会遇见的任何一个问题,只是这个问题稍显复杂。其实,无论是50年代的美国,还是当下,因争夺孩子抚养权而放弃同性爱人,本应成为同性之爱与社会固有观念的天堑,也成为两人之间更深入刻画的部分。

但这股力量,被刻意削弱。它的着眼点,不在深入探讨社会议题。这让我想起了《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阿黛尔》,还有《爱你,西蒙》,对这类影片来说,更多呈现的主题是,爱就是爱,有它的甜美,也有苦涩,有自我认知觉醒的过程,也有来自外界的阻力,但归根到底,这只是一份爱情,没有什么不同。

在这部影片里,卡罗尔是一种偏理想化的角色,一出场,她的性向明确无疑,和曾经的同性爱人还保持好友的关系。在感情里,卡罗尔明显占据优势,一步步引诱特瑞斯靠近自己。哪怕面对丈夫,卡罗尔也是掌握主动权的一方。卡罗尔的出场就像是女神,美好,却不真实。而这些看上去的优势,转眼就脆弱易碎。女儿是她的软肋,为了与离婚的丈夫争夺女儿,就必须隐瞒性向,这是社会的规则。

母爱是天性,性向也是天性,丈夫代表的社会却强迫将其分割,以荒唐的道德条款指控卡罗尔,胁迫卡罗尔要么放弃抚养权,要么否认自己的性向。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违背了她的意愿和本性。社会遵循的道德观念,是人类长时间以来形成的约定俗成,为了让社会有序进行,渐渐,却成了不允许你偏离大众的条款,即便你没有伤害他人。这种对立,存在于各个层面,滋生出的不理解与对抗,魔鬼会利用它释放出人心中的恶意。

卡罗尔,作为一个早已接受这游戏规则的人,如果没有遇见特瑞斯,她会妥协,臣服自己的命运,成为丧失勇气的向生活低头的人。但特瑞斯带来了转机,就像卡罗尔对特瑞斯的形容,如天使般降临。

但可惜的是,影片没有刻画出,究竟是特瑞斯的哪一部分,哪些品质,让卡罗尔拥有了对抗社会固有规则的力量,而她为此付出的代价,最严重的情况是,她从此后再也见不到女儿。不得不说,相比之下,特瑞斯的爱,故事呈现上显得单薄了些。我也只好理解为,是爱情的力量,是特瑞斯的纯粹和美好,激发了卡罗尔的勇气。

影片最让我动容的是,卡罗尔在调解时说的一段话,那段戏让卡罗尔的形象更为丰满和弹性,她不是天生的勇士,会退缩、游移,但她终不愿否认自己,不愿否认对特瑞斯的爱,无论是付出怎样的代价。

特瑞斯帮助卡罗尔完成了真正的自我认同,从而获得重获新生的力量。爱情大概就有这样的魔力,在爱情中,我们会遇见另一个自己,唤醒生命本有的诗意,和超乎想象的勇气。

影片留给我最终的印象,仿佛是一首梦幻色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