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图文版:“一双鞋,一段路,以童真丈量世界”——佳片导赏《何处友家》与《小鞋子》 - 微信公众平台
引言: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评析两部伊朗影史上的经典作品,一部是著名导演阿巴斯的成名作《何处友家》,另一部是十年后马基德的成名作。二者在题材与形式上都有着相似的的特色,情节均以找寻作为故事的动力和线索,在道路与鞋子之间展开,故事的重心以童真为始终,其间不时延展到社会的肌理之中面向。(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只做简单分析点评,不免有主观的局限。)
一.《何处是我朋友的家》
前言:
今日专程来影院观看本片,即便只有意语字幕。
个人最爱的阿巴斯+我的亚洲top10,也是曾经第一部看完的阿巴斯,如今看来依旧是难以逾越的纯粹杰作。
作为阿巴斯的长片处女作,也是伊朗新浪潮的开山之作,足以占据重要的影史地位。
需要提及的历史背景是,当时的政治形势对伊朗电影有着严格的约束和禁令,但这种限制反而促使导演们将目光投向了社会和普通人-尤其是孩子的生活,伊朗新浪潮就此诞生。
影片赏析:
评分:保持原评分,A8.7
影片的情节主线(叙事结构)简化到了极致,没有任何多余的铺陈和升华,仅以一件最平常的小事为线索展开:一个小学生因拿错了作业本要送还,却不知道他住在何处。
我们当然可以这样理解:一桩小事在小孩心中被扭曲和放大为灭顶之灾的危机。但如果反过来看待,则是儿童眼中的执念-天大的责任-在成人世界面前却不值一提。这一方面揭露出孩子的天真,另一方面也暗示着成人社会的荒谬无情。影片中不存在有效的沟通,男孩的提问一再被打断和忽视,孩子的心事在成人世界中无足轻重、无人关心。儿童仿佛是赘生、游荡于社会的间罅隙和边缘,而另一端同样不被关心的还有年长的畸零人。(下文再谈)
因而,本片介于《小鞋子》代表的心理主题儿童电影和《小镇》的诗意群像儿童电影之间,同时展现儿童的心理同时以及乡村图景,并在个体和群体之间反复震荡。
借由人物和物品的出入场调度,事件接连发生,一次次勾引着主人公往返奔跑于乡村各处,在那永远无法穷尽的路途上追逐、找寻那找不到的同学。
镜头跟进着孩子的公路旅程,不时又自然地延展、斜逸到居民的生活环境中,由此拉开了影片的副线与支脉。我们看到孩子同自然环境、社会人文的生动交互,也正是借由孩子的视点切开了社会地层的一个剖面。最为突出的一例,从曾制作木具的老人对现世的悲叹到村中工程师的到来,共同勾勒出了一幅伊朗的时代画卷。换言之,和同时期中国“第五、第六代导演”一样,伊朗社会也处在新旧交替的阶段。
回到前文,从叙事和文本的角度来看,本片是最典型的求索母题:既是奥德修斯的探险,也是童话原型。(二者的结合在《雾中风景》中体现地最为突出)从开头的危机到途中救赎的艰难历程,矛盾步步催化,直到结尾的审判和救赎的达成。
(分别截取自两部电影的教室发言场景)
片尾再度回到检查作业的场景,男孩跋涉回到教室,用《搏击俱乐部》结尾的那句话来形容颇为恰切-“我走过了一条多么不寻常的路啊”。虽然情感和戏剧性都积聚到了顶峰,但影片却以最自然甚至反戏剧化的方式落幕。由此,影片达成浑然一体的质地以及全方位的写实性风格,如同布列松《死囚越狱》(结尾),这种简洁克制的收场方式也使得在叙事的维度上形成了首尾的的闭环,而其出发点和回落点都是孩子间最纯粹的感情—戴锦华称之为“苦涩柔情”。
然而,以上这些论述都或有陈词滥调之嫌,不能止步于形而上笼统概论和主题化、结构性的类型分析,而应当回归到更为具体也更为本质和基础的形式/风格层面。在此前提下,二刷的关注点有了些许不同,更为好奇影片是如何拍摄的,包括(但不限于)儿童和非职业演员的卓越运用。
让我们回到本片的历史定位——应该是影史上第一次使用手持式数码相机(在全面使用的“道格码95运动”之前的先声),但并不将其晃动凸显出来,而是巧妙地把新浪潮式的纪实美学和伊朗文化的诗学融合起来,本片的形式恰恰证实了布列松的那句“真实是诗歌的姊妹”。而阿巴斯对于诗歌的热爱也有据可查,他不仅编纂诗集而且自己也创作出版过诗集,本片的片名便出自伊朗诗人索拉布·塞佩里的诗歌-《地址》。
在纪实的原则指导下,影片既不带煽情的笔墨也没有情感的直接表露-尽管从孩子焦虑的神态和纯洁的眼神中流露出一些。影片甚至很少有特写镜头,而是清一色的中远景景别。
虽然采用主观镜头,但并没有像《小鞋子》那样彰显-被一板一眼的正反打所切碎,而是融入于长镜头的调度中。此外,作为有着画家身份的阿巴斯,色彩、构图都极其自然也精巧地融入了每个长镜头中;更直接的画意则不只体现于那标志性的“之字形山路”的画面,还体现于街巷空镜头中窗户洒到墙壁上的斑驳图案。
另外,阿巴斯格外擅长使用画外音进行环境塑造,这在其此后的作品中更为显著。影片中无所不在的环境音-往往以画外音的形式呈现,以及扑面而来的自然的力量-如大风刮开房门(对应的生活画面是被子的波浪)、犬吠声此起彼伏……作为一个在新疆度过童年的人,仿佛就是我童年经历的显影。
(分别截取自两部电影的家中写作业场景)
从对日常生活和心理经历的白描,再到环境描写,最后“夹在作业本的一朵小花”的点睛之笔,总让我不自觉地想到彼时的小学作文,有种最素朴却返璞归真的美。我们随之深入一个儿童的心灵世界,再从儿童眼中映射出我们自己的情感记忆。而情感方面也让人怀疑这是出自一位孩子之手的电影,若非如此,则只能是出自于最纯洁的爱。
*25.10.7观于arlecc
二.《小鞋子》
前言:
早年看过的珍宝之一,童真的心灵世界和对于长跑的执着追求让我深有感触和共鸣。今日在重温同样喜爱的《何处友家》之后,再度找来本片重看。
简评:
(二刷)评分:A-8.2,降一星。
虽然依旧动人,但距离艺术性的一流杰作还有差距。
这次重看的确看到了很多不同的东西,注意力从纯粹的故事转向视听表达,也在情节主线下看到了更丰富的内容。
作品赏析:
首先,本片对环境音的营造(如飞机的盘旋声)和对非职业演员-尤其是儿童演员-的运用几乎可以与阿巴斯媲美。但总体上,影片的视听语言过于单一和直白了,虽然很简练但有些程式化。
与《何处有家》的长镜头美学有所不同,频繁的剪切显得生硬还有些煽情的意图,主观镜头在孩子的面孔和其视野之间频繁地正反打,以营造焦虑不安的心理状态。此外,景别也被不断强行拉至特写。
其次,赛跑段落的升格和内心独白、降噪加上背景音乐,非现实的处理和此前的纪实风格形成了明显断裂。
最后的镜头尽显疲惫与沉默,金鱼亲吻着男孩的双脚,萌生童话般超现实的诗意。以半开放式的结尾告终,落幕后仍然有着喧哗的声音。
与此相应的,情节设计也不够自然,尤其和《何处友家》的散文诗化的叙事相比。如果说前者是流动延绵的散文诗,本片则是一组有意筹划的短篇小说集。
本片依旧以找寻作为线索,导线和动力则是一件平常的小事在孩子眼中被放大为焦虑的重担。孩子不断往返奔跑,围绕丢失的鞋子,故事的重心在兄妹两个孩子之间交错迁移,同样延展到社会的不同层次,跌宕、共振。
在此基础之上,不妨再挖掘一些细节。
开头便是一个伊朗平民家庭最真实的场景写照,和《何处》的男孩所遭受的不幸类似,孩子生来就被家庭的压力所困。同时从一开场,孩子就是置身于现实世界中的,在被父亲训斥没打理好家屋和要为妹妹找还鞋子两重责任之间,反映的是其(首先)作为社会主体和儿童的两重身份,这也奠定了影片的两个基本主题。
影片中间的多个情节插曲,颇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味道。
第一个故事:兄妹俩误以为是女同学偷走了她的鞋子,带着不满和怀疑追踪到的同学家中,却发现她父亲是盲人,便悄然离开了。这与被誉为“第一部短篇小说集”的电影《战火》中那个黑市故事的结局何其相似:美国大兵发现自己的外衣被意大利的男孩偷去,要他去找他的家人问罪,却发现来到的是一片废墟——他已然没有家也没有双亲了。
第二个故事:男孩和父亲一起去工作-实际上是在富人宅院里找能做的工作。一路上他们狼狈不堪,在家中形象威严的父亲,在社会中却变成落魄的“阶下囚”。在现实的窘境面前,父子不再高下对立,而是手携手、心连心。
这样的情节让人自然联想到《偷自行车的人》,在真情流露的同时揭露着现实的残酷与阶级矛盾。尤其当男孩和住在宅院里的男孩亲密无间地攀谈并无忧无虑地玩耍时,这种差距更昭然若揭地凸显出来。
第三个故事:男孩为了赢得一双跑鞋决心参加长跑比赛,然而却错过了筛选机会。(谁的童年还没有过这样赤诚之心遭遇冷落的时候呢?)
在孩子的心中,世俗眼光下的秩序不再生效,个人的名次和荣誉都不再重要,为了妹妹的鞋子,必须跑第三名。(尽管最终事与愿违)
ps.当初印象最深的便是赛跑段落,重看发现只是一个片尾的升华段而已。
25.10.7
我的影评合集:
Aleph-影评(泛选版)(泛选)
影评(遴选)(遴选)
一双鞋,一段路,以童真丈量世界—评析《何处友家》与《小鞋子》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观感-札记
简评:B-,6.5+第一次看了半截弃了,拖拖拉拉一个星期、零零散散看了四次才看完。没什么体会,只觉得形式过僵、故弄玄虚,实在空洞无趣。色彩、构图,画中画、框中框。极致的清晰和干净,(和作品中绘图师一样)每个画面都经过精心严格的控制, ...
建筑师的使命与宿命
评分:A-8.0这次观影不仅让我重新认识了格林纳威,也让我重新认识了电影。中途还对这部电影的价值有些许犹疑,直到结尾一刹生出顿悟之感,想起立鼓掌。作为艺术家传记,本片不同于《梵高》、《卡蜜儿》将叙述重心放在生平履历上,即便对私生活的 ...
随性吐槽
C+来晚了半个小时。旁边的人咯咯大笑不止,这样的影片有大银幕和互动是正常的,不过还是无法忍受此二者。多次想离场,为何要花费五十块和三个小时的宝贵时间投入在这样的娱乐消遣中?终于完全被淹没了,昏昏欲睡。从视听风格到内容完全无感,斯科塞 ...
《齐泽克》-简评和札记
A-正在读第一本他的书《斜目而视》,再来亲眼看看这位活生生的思想者,从不同的角度再度接近这位伟大的智者。依旧十分亲切的形象,然而今天也有因其伟人光环形成的遥远距离了,他在世却如同逝世。(容许我胡吹一段)他拥有举世无双的极端聪慧和灵性 ...
评分:A-8.0首先,谈谈标题“1951年的欧洲”。一个时间-1951,标志着战后重建期的末尾,战争的问题已经被转化至次要位置了,无论是罗西里尼——在拍完“战争三部曲”后便将目光移至了新的现实问题——还是其他人都开始从战争的阴霾中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