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衆号圖文版:重溫《盜夢空間》-管窺好萊塢電影的“造夢空間”和“歸家”母題 - 微信公衆平台
評分:B-,6.5+(五星改為三星)
前言:
這部曾經喚起世界性的集體猜謎的諾蘭“科幻神片”距今已經十年了,作為經典似乎還不夠遠,但作為席卷全球的現象級熱潮似乎已經拉開些許距離了。
今日遂在影院重估這部影片,也是對我幾年前初次觀影的重新審視。
形式精密的匠造之作:
略抱着懷疑的态度來重溫,沒想到開場如此震撼,我也不由得陷入奇觀和造夢空間,随之一層層淪陷。
作為商業大片的典範,影片每個鏡頭都精心雕琢,劇情結構上也匠心設計,堪比一座精緻而恢弘的建築。
鏡頭的組織(剪輯方式)呈現出顯著的程式化、鏡頭内容也是經典式的凝練(比如反複出現的草坪上奔跑的孩子背影),營造出十足的商業大片的質感和效果。
另外,形式的嚴密也體現在叙事和風格的統一,不同層次的空間各具有不同的視聽風格。
然而,随着背景音樂的渲染強化、剪輯節奏的逐步加快,叙事也在形式的安排和觀者的預期中逐漸朝向既定的方向收束。
影片很快無法掩飾其夢幻泡影之貧瘠,小聰明在恢弘的奇觀中暴露出其空洞的本質。
影像在表面上愈發濃烈和耀眼,然而卻徹底喪失了其自身的統一和現實性,趨向支離破碎。
一方面影像自身不具備任何自身的連貫性與内在縱深,與此同時也無法引發出真正的情感強度。
種種迹象一再提醒着觀衆,這部電影首先作為奇觀、幻象、動作和視聽沖擊、以及單線上升的動力學結構,且本質上是好萊塢大片。
作為奇觀的“造夢空間”
由此,下面我們将本片看作“造夢空間”,分析其何以塑造出奇觀和幻象的。
視聽方面,影片呈現出感官層面的直接沖擊力:不僅是傳統大片的動作和聽覺效果,還有現實中的不可能的時空經驗-如折疊翻卷的城市奇觀。
這種奇觀效果的營造也和有着更深淵源的視覺藝術有關,影片顯然借鑒了現代繪畫大師-埃舍爾,達利等人的作品。
“歸家”母題與好萊塢的神話機制
影片的劇情結構看似是複雜和多層的,而撇去時空的嵌套與繁複,情節實則是井然有序的線性進展,隻是進行了不同的排列和架構而已。
如所有好萊塢大片一樣,影片一如既往地營造并發展觀衆的慣常預期,單一動力的推動,強度一維上升,戲劇性一步步積聚、激化、逼進至危機時刻的最後一分鐘營救。
在結尾段落,蒙太奇鏡頭不斷穿梭于不同的時空,在夫妻二人私情面談與激烈的戰争的場面之間反複,前者的時間那樣平緩而漫長,後者則是緊張和垂危的。
不同層次的空間流動着不同密度的時間,而第一層時空呈現為一輛半空中緩慢下墜的車輛-“懸置”着影片并且撕扯、稀釋着“最後一分鐘”。
在最後一分鐘的危機關頭,不同維度的世界均迎來了懸疑的揭曉,妻子得知自己身處夢中、建築家的兒子知曉了父親的遺言……
于是,一串的夢崩塌,人物恍然醒後、回複到了平靜的現實,男主柯布也成功回到了家。
從開頭的盼歸開始,柯布經曆一系列險阻、甚至想留在夢境,結尾終于回到田園牧歌般的家中。影片延續着“逃離-回家”這個樸素的叙事母題,即的奧德修斯神話原型。
縱觀好萊塢電影(也可以拓展到到所有電影,如塔可夫斯基的所有作品都圍繞這個母題,而電影本體也始終具有超現實的夢幻維度),從《綠野仙蹤》的童話到《公民凱恩》的現實寓言,總是引領人們從現實中升入夢幻的世界,随後又踏上歸鄉之路,落腳到家的懷抱。
因此,好萊塢電影所提供的夢境隻是短暫的幻象,最終随着電影的收場,人物和觀衆一同被引回現實。
上述都是常見的的叙事程式,然而影片至此并未結束,而是巧妙地留下了最後的也是真正的懸疑。男主在回家後又一次轉起了陀螺,鏡頭推近,随即在将倒未倒的這一刻落幕。(與《建築師之腹》的結尾一幕形成了呼應和對照)
影片沒有完全遵循閉合和确定的的叙事模式,而是止于家門處的“懸”念,使我聯想到有着相似情節的科幻電影《索拉裡斯》暧昧莫辨的結尾。男主凱爾文終于告别太空艙來到了“家”門口,而随着鏡頭的拉升,景别和背景延展變化,木屋所在的地點不斷被重新定位,最後定格為索拉裡斯海洋中的一片荒島。(與《盜夢空間》的夢中家宅相似,隻不過造夢者不再是某個人,而是索拉裡斯星)
于是一切再度被懸置起來,電影向觀衆抛出一個指向當下現實的叩問:男主、甚至以及觀衆所處的家和世界究竟是不是另一層夢?
這個問題本身是開放的,不需要也不值得作為謎題去猜測,雖然曾喚起世界範圍的熱烈讨論。
“夢幻”與“夢魇”
由此,關注的重點應轉向于“夢”(與“家”)意味着什麼?
讓我們回到先前對“歸家”母體和好萊塢神話的論述。
不難發現,造夢永遠不是好萊塢電影的最終歸宿,其中雖有着現實中難以企及的美好,但美夢終究淪為夢幻泡影。
進一步地,夢境作為對現實的逃避與否定,本身便具有某種脆弱和恐怖的屬性,因而總是如鏡子般折射出現實中難以言喻的種種創傷。就像本片中男主柯布為女主梅爾締造了一個屬于他們的夢境世界,但随着現實的侵入,夢境的不朽暴露出其本質的危險與困頓,夢在此淪為“夢魇”。
有趣的是,奧德修斯之旅是回家同妻子團聚,而在本片中與愛人團圓和回家卻形成了二元對立,在兩難的困窘之中,男主勢必要做一個痛心的抉擇。一面是幽靈般無法忘卻的愛與創傷,另一面則是每個人心中的回不去的家的誘惑,傷痛與焦慮交織纏繞成源源不斷的夢魇。
于是現實中的清醒與夢境中的執迷形成了微妙的互動。
值得注意的是,妻子被植入的執念所擁有的真實和強力足以颠覆所謂現實:對于男主來說,夢中的妻子是一個孤寂的魅影,但對她來說,男主卻是唯一的真實。
電影之為“造夢機”
接着,再讓我們回到電影本體的維度。
電影自誕生之日起,便分道走向紀實和奇觀的兩極,好萊塢則作為夢工廠,緻力于制造奇觀和幻象。而本片又以夢為題材-有着某種程度上自反性質的指涉。
然而在此之下,存在兩種夢-分别對應真與幻,或者也對應兩種層次的懸疑-心理的漩渦和智力的謎題。
一者是“林奇”為代表的夢境,穿透現實的皮表打入實在界的門洞,感性的真實與強度取締了,不斷地解構使邏輯被瓦解,通往潛意識的深淵。
而另一者則是純粹的大片奇觀,基于理性的設計和建構,且本質上是智力遊戲。本片顯然是後者,影片的形式就像影片内容所呈現的-“清醒夢”,夢不過是噱頭,還是意識操縱的玩物罷了。
最後,諾蘭同許多好萊塢導演一樣,在築就“奇觀”的同時也往往被诟病“燒錢”。
在好萊塢光鮮下的陰暗面中,最悲劇的角色莫過于電影美工師-建築師與無數工人,在現實世界搭建起雄偉的“奇觀”,随後即刻又被焚毀,其永恒的身體喪失了,僅僅在攝像機前留下一刻璀璨的光芒,淪為平面影像中不斷增生的複制品、不朽的夢魇。
作為一個建築學在讀卻志在電影的人,我更對這點感到無比懷疑:為何要大動幹戈地用現實去填補和營造那虛幻的黑洞,而非反之?這是否值得,又是否應當作為電影的目的?尤其在AI技術日趨成熟的今天,奇觀的營造是否還需要以現實作為補代償?
後附劄記:
小李子的演技始終一貫單薄,永遠是強勢、緊張和狂躁這一維。
小影院銀幕雖然不大,但全景聲效果極佳。
就在影片還剩十幾分鐘時的危機時刻,突然手機響起了語音通話,立馬打破了次元壁。微信幾十條信息轟炸,壓抑已久的煩惱席卷着無限的焦慮膨脹出來,我從電影中被踹出,撕開一道創傷的裂隙,被拽入現實的深淵。
25.11.11于il
我的影評合集:
Aleph-影評(泛選版)(泛選)
影評成長軌迹(遴選)(遴選)
重溫《盜夢空間》 -管窺好萊塢電影的“造夢空間”和“歸家”母題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張藝謀的雙料金獅:城鄉溝壑中的女性求索 ——《秋菊打官司》和《一個都不能少》的紀實美學和現實互文 公衆号圖文版:張藝謀的雙料金獅:城鄉溝壑中的女性求索 - 微信公衆平台1️⃣簡評與觀感《秋菊打官司》和《一個都不能少》是張藝謀90年代的兩部現實主義傑作,二者不僅在情節、風格上有高度相似性,而且都先後榮獲了威尼斯電影節的金獅獎。 ...
簡評-第五代發轫作
C 5-簡評:觀影體驗實在很一般,影像貧瘠不堪、情節一樣僵死無力,鏡頭毫無魅力和吸引力可言,鏡頭間也不具張力。播音腔的配音,樣闆戲的表演,攝影的确有新意,但總體上十分雞肋-節奏不穩、形式和内容的不協調,也隻有在這個特殊時段才會産生出 ...
劄記-随感-簡評
評分:B- 6.6/6.7前言:機緣巧合來看第二部該導演的電影,聽說是和《扒手》一樣地動作和犯罪片?和前作相比,似乎視聽更為程式化、絲滑的長鏡頭減少了,詩意和美感也有所喪失(或者說側重發生了變化)。簡評:有着《男人的争鬥》的開頭和《 ...
全方位深度解析,為何中規中矩?
評分:B-6.8二刷觀感依舊非常一般,但已經完全将其把戲看透了。沒有見過如此自作聰明、匠氣與說教氣十足的影片。(本文不企圖作為系統性的影評,隻是将劄記分集整理。)前言:和《紅高粱》一樣,正好是九個月後在影院重溫。依舊是重估的目的。初 ...
簡評
B7.5-雖然絕對不算多麼精緻的傑作-略顯單調和平淡了一些,但私心很喜歡,很純粹的片子,三星半。一個月以來每周找資源都以譯制片失敗告終。等待了三周以為找到了資源,結果依舊是俄語譯制片加英俄字幕,無可忍受。終于看上了繁體中文字幕版-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