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B- 6.6/6.7
前言:
机缘巧合来看第二部该导演的电影,听说是和《扒手》一样地动作和犯罪片?
和前作相比,似乎视听更为程式化、丝滑的长镜头减少了,诗意和美感也有所丧失(或者说侧重发生了变化)。

简评:
有着《男人的争斗》的开头和《扒手》的结尾,但此外则是贾木许般中产阶级日常的纪实化拍摄。四平八稳的叙事、慢吞吞的节奏,在迭奏bgm的串联下一个个段落仍如一潭死水没有戏剧性积聚迸发,毫无一个悬疑片应有的内在张力和驱动力。(即便在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之间也没有什么张力可言)

在画板式的视觉空间内,人物的形象也过度扁平,心理层次的深入欠缺,即便是从外部刻画也不应当如此冷漠,尤其是人物的眼神不具有可穿透性。流水般平滑的镜头剪接和其茫然无措的眼神之间形成了一组关联,人物仿佛被无形的浪潮所推动和裹挟。由此,人物和其环境、个体心理同政治情绪产生了微妙的呼应。
其次,镜头和叙事视点的选取、缝合很关键-要有戏剧性张力和深度的统一,此外就是景别-本片清一色的中远景的确寡淡。

似乎整部影片都是铺垫和渲染,只有结尾出手的段落(完美复刻《扒手》的行动)才猛然失衡地导向高潮-接着又猝不及防地落幕了。前后两部分不具有传统情节的线性因果关系,而是一种内外的拓扑学呼应。

琐思:
不知为何,近两年新片(尤其是欧美)已经看不到任何趣味和惊喜了,也由此让我对电影行业产生了沮丧和惶惑。电影如今进展到一定程度后,要么是俗套的、要么是实验性却反失本真,总之是流于边缘化的,难道真的迎来了夕阳和衰颓吗?是当今平庸的作品变多了,还是最新的佳作没有被发现(的确新片看得太少,连PTA的作品还没看)而过往的作品都经过了时间的筛检?或许还有一层原因,就是和当下的社会还没有产生距离,对其间涌动的种种还不能清晰全面地觉察。
不过似乎即便是大师,在现代生活面前也无能为力搅起什么波澜,日常化的展现反而反而丧失了和人心取得连结的力量、和生活离得太近反倒消解了和现实呼应共振的重量。似乎影像在高清化的同时也变得更为暧昧和平滑了-丧失了纵深-然而这并非根源所在,塔可夫斯基可以做到二者俱全。电影的本质究竟有无改变?

ps.如果在意大利发生这样的事情,不知道下场会是如何?
25.10.30arlec

我的影评合集:
https://www.douban.com/doulist/161041416/?dt_dapp=1(泛选)
https://www.douban.com/doulist/162445715/?dt_dapp=1(遴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