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尔盖·洛兹尼察应该是当今欧洲最重要的电影作者之一了,不管是记录乌克兰民众抗议的《中央广场》还是在社会事件中轰动一时的《国家葬礼》,他的纪实作品总能精准命中东欧进行中的历史的脉搏。这部《兰茨贝吉斯先生》我自然也期待许久,但,一方面4个多小时的片长让人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大量台词、政治术语组成的生肉也在劝退想看的人。7月份我开始翻译,一个多月过去,当我第三遍重看这部巨作之时,我意识到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这部电影值得让更多的人看到。

关于立陶宛这个国家,近年来在我们官方的语态中似乎并没有一个美好的形象。2019年起,立陶宛就频频在国际层面对中国施加压力,至2021年底,中立两国外交关系已经降至“代办处”级别,立陶宛驻华大使馆也已关闭。而时任外交部长格比亚鲁斯·兰茨贝吉斯,正是本片主人公维陶塔斯·兰茨贝吉斯之孙。

...

尽管片名为《兰茨贝吉斯先生》,4个小时的纪录片其实是围绕着立陶宛独立运动的始末展开的,兰茨贝吉斯是组织“萨尤季斯”的领袖。在此之前他本人其实并不是一位政治家,而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他和他的同僚们,通过与苏联当局的不断斡旋、谈判,最终促成了立陶宛从苏联独立。这过程中,苏联的军队一度兵临维尔纽斯,在极度紧张的那一夜,双方最终克制住,阻止了流血事件的发生。

这是一段百科全书式的历史叙述,而洛兹尼察在本片中试图呈现的,就是将这段历史铺开,几乎是全景式地告诉我们兰茨贝吉斯一群人是“如何”争取独立的。4个小时的影像由小部分的采访和大部分的历史影像组成,可以看出在这4小时之外,还有大量的史料未收录其中。因此这就非常考验导演的组织能力:既要勾勒出事件的全貌,又要把结构编织成一幅引人入胜的网。洛兹尼察无疑做到了,并且做得很完美:几次重要的会议都在不同角度的交叉剪辑中被塑造得宏伟壮观,与此同时能清楚地嗅到背后的危机气息。凌厉的剪辑把历史瞬间并置,瞬间迸发出强大的感染力——历史十字路口的对峙、紧张以及不同政治环境之下的冲突、立陶宛普通人的声音,这一切都高效地浓缩在影片中,令人印象深刻。

在立陶宛人与苏联当局的交锋之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其实是整个立陶宛和苏联都有现代国家的高度自觉。苏联似乎很难和现代国家联系起来,但晚期的苏联鉴于国内外的形势,自己也有向现代国家迈进的需要,因此才催生了戈尔巴乔夫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最终却导致了苏联的灭亡——成为现代国家的尝试,是使得苏联灭亡的根本原因吗?本文无意探讨这一话题,但在电影中能明显看到的是,不管是立陶宛追求独立的人还是苏联当局,都在“讲道理”——所有政治角力、摩擦,都基于成文的规定或法律。立陶宛人对独立的主张,来自《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对立陶宛领土的不合理规定,而苏联当局的反击,是从《苏联宪法》中寻找依据。然而此时的立陶宛在法律上已经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苏联的宪法又怎能限制一个不处于联盟之中的国家呢?这是本片最令人拍案叫绝的一段历史叙述。甚至在最令人生畏的最高苏维埃会议上,都有人自由发言,也有反对之声。最高会议居然不是摆设,这令我很吃惊。

...

谈判未果,苏联决定派出军队,然而顽强的立陶宛人民全部走上街头,用肉身阻拦庞然大物。在政府大楼的底层,所有留下的男性都宣誓,从此刻起成为保家卫国的战士。这是全片最动人的时刻。这令人想起先前立陶宛人民手牵着手,组成一条“人链”,以表达自己的诉求,这就是著名的“波罗的海之路”——这一场景在数年后的香港重新出现。立陶宛人民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向往什么,并会为之奉献自己。英勇的民族,无论在任何时刻都能收获人们的尊敬。这也就不难理解立陶宛共和国在2021年的一系列举动——他们一定感同身受。曾经,他们与远处的黄种人拥有同样的目标,如今目睹越来越紧绷的环境,他们用实际行动支援了远处的人们。这无疑令人感动,也令人揪心。

...

两千六百多条字幕的翻译本就工程浩大,人名、术语众多所带来的注释需求更是增加了翻译难度。错漏难免,欢迎各位观众批评指正!感谢法罗岛字幕组的家人们,他们在我翻译的过程中给予了很多帮助,最终的熟肉也是交由他们发布的。希望大家都多多支持,都来看这部非常优秀的史诗巨作。

附资源链接:https://weibo.com/6430674108/4953547491772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