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你的名字。》《天氣之子》和《鈴芽之旅》一起稱為新海誠的“災難三部曲”,但這一主題在前兩部作品中從未像《鈴芽之旅》這樣,如此直接。如果說隕石和暴雨隻是幻想的情節,那日記本上的311就是新海誠有史以來最大膽、最關切現實的創作。震後創傷成了最核心的主題,鈴芽之旅——從九州、愛媛、神戶再到東京、宮城,這些曆史上曾發生過大地震的地點,串起了“鈴芽之旅”。

而具體到城市,新海誠把目光投向那些廢墟——既有廢棄的遊樂園、關閉的學校,也有看死繁忙實則空虛的東京火車隧道。隻有關上門,才能阻止災難的發生,而隻有在心中回顧此地荒蕪以前的美好景象,才能生出鎖孔,插進鑰匙。這一美妙的設定多麼扣人心弦啊,它不斷地把我們拖進那種情緒中,讓我們感同身受地體會“重生”之感——那真是一種跨越時間和空間、聯結無數人的震撼。

将《你的名字。》《天氣之子》和《鈴芽之旅》三部電影放在一起,我能明顯地感受到新海誠的進步,與此同時很多元素一如既往。總有人诟病他的電影總是在講小年輕的情情愛愛,有時甚至顯得不合理(《鈴芽之旅》受到此類批評最甚),然而在我看來這并不是單純的愛情,如果簡單地用“愛情”兩字概括新海誠電影中的男女關系,未免顯得說服力不足,因為如果這樣的關系被定義為人們意識中的愛情,那又如何解釋他們之間超越愛情的行為,以及面對重大選擇時看死不合理的決定呢?這樣的情感關系是複雜的,它可以說超越了愛情、友誼和親情,朝着人類永恒的情感飛奔而去。

在劇作方面,《你的名字。》尚屬于起步階段,标準的三幕劇形式以及無功無過的人物設定,都算是正常水準(但對國産動畫的劇作來說就太難得了)。高中時第一次看,打動我的是角色之間的互動,以及情感的交彙迸發的強大力量。而近期重看,能感受到新海誠利用這樣一個“錯位”的劇本層層鋪墊角色之間的情感紐帶,然後再不斷利用情節上的突轉、上升來塑造影像的高度。而《天氣之子》——“三部曲”中評價較為兩級的一部電影——卻是一部被嚴重低估的佳作。我也是在近期重看第二遍,才領會了其獨到之處。在劇作上這完全是一個古希臘悲劇式的故事:晴女可以憑借自身的力量改變天氣,但這是一個自毀的過程,最終男主選擇救回陽菜,東京于是被水淹沒。還是那句話:别像個道德委員會一樣整天監督文藝作品。在這樣的故事框架之下,新海誠更自由地編織情節,并且融入了更深刻的情感震撼。《天氣之子》是“三部曲”中帶給我震撼最強烈的一部。而《鈴芽之旅》突破了傳統的三幕劇形式,你可以說它有四、五甚至六幕,而它們之間的銜接又是如此自然。而融合了神話與現實議題的創作,已經非常令人感歎。

談到新海誠的電影,我們會想到一幀幀美麗的畫面、動聽的歌曲以及動人的情感,這就是新海誠的電影美學,也因此他理所應當被劃入作者電影的範疇。在他的電影裡,機關槍一樣流暢的蒙太奇、會被诟病爛熟的mv式調度以及看多了有點煩的視覺奇觀,這些全都在為持續的情感迸發服務。可以說沒有一秒鐘是停滞的,每一秒都在不斷發展着。“鏡頭”(如果在動畫電影中存在這個概念的話)的旋轉、飛越、跳動,這些很難在真人電影中呈現的效果得以在動畫電影中發揮,這不就是動畫電影的獨特之處嗎?并且,随着動聽的音樂響起,剪輯、音響、畫面同時發力,影像聚焦于情感最充沛的一點,随後猛烈爆發——這不就是電影最本質、最偉大的力量嗎?

因此,這次的《鈴芽之旅》盡管有一些缺點,比如對于“蚓厄”略顯偷懶的描繪和設定上的一些小瑕疵,但這仍是一部非常棒的作品,确實是新海誠的集大成之作。當這位動畫導演揚長避短,适當抛棄了mv式的影像并融入如此現實、如此普世的文本之後,這更是一部不可錯過的電影。片名出現之前的那場戲,鈴芽與草太關上廢墟中的門,剪輯、音樂與畫面構成了如此有力的影像,而文本蘊含的強大情感不斷積聚,然後屏幕一黑,片名浮現,音樂響起——噴湧而出。這是新海誠的魔法。

《你的名字。》(重看)88/100

《天氣之子》(重看)89/100

《鈴芽之旅》9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