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回看電影的最後一個鏡頭,《京城時報》飄在空中,頭版的上方——關于春晚節目的報讨論;頭版的下方——那篇揭露乙肝攜帶者被歧視現狀的報道。内容的選取,是值得玩味的。這個超現實的畫面收束了整部電影,讓《不止不休》成為了一曲寫給紙媒時代的最後的挽歌。

更确切的說,是懷念那段調查記者還能通過努力改變現實的時代,而這幅景象在今天幾乎消逝了。影片的第三部分,白客飾演的實習記者韓東采訪了一位又一位乙肝攜帶者,此時影像以具有時代特色的複古濾鏡修飾,配上新聞節目常出現的元素——特寫、字幕和采訪過程。

這就像是一期《新聞調查》,它的内容毫無疑問是打動人的;然而我們似乎忘了,故事的主人公,這位野心勃勃、胸懷理想的年輕北漂記者,就坐在采訪對象的對面。我想我會更願意看到關于這位記者複雜的内心描繪——他内心的矛盾、對于事件的看法、他的現狀和未來。遺憾的是我隻看到了這些飽受歧視的悲慘的乙肝攜帶者,而創作者顯然在利用他們的苦難來博取人們的同情心,進而将某種崇高感施加于這位記者身上。

在我看來這樣的處理并不能讓人滿意。或許新聞節目的真實性帶來的力量要比這部電影來得更大。但我依然非常理解創作者這樣做的原因(盡管并不認同),有些時候超越電影本身的有關社會議題的表達與處理,顯然是必須的。

2

全片最令人感到不爽的段落,應該是韓東去找彪哥,随後的那一大段慷慨陳詞。這裡的創作無疑是失敗的,就像剛學會寫作文的小學生,把所謂的中心思想全說出來了。而且這裡還有另一個值得思考的點:韓東一直在說不管是這些乙肝攜帶者還是他自己,都是被貼上标簽的人。正是因為被貼上了這些标簽,這些被定義的人就在北京難以立足。

但是這些标簽是誰貼的呢?在這部電影的話語中,是“他們”“别人”,而不是具體的對象。“有些東西不是你想說清楚就能說清楚的”,這句台詞不僅解釋了主人公在實現理想時遭遇的困境,更無意中反映了電影本身在處理這一題材時遇到的重重阻力。乙肝攜帶者之所以遭遇種種不公,不就是因為他們沒有獲得任何保護嗎?既然乙肝病毒不會在日常交際中傳播,那為什麼還要用《傳染病防治法》中的條款來約束這個群體?

到這裡,矛頭的指向已經很清晰了。然而這畢竟是一部大陸電影,不像《毒舌律師》那樣能直接指向法律、體制和政府——暧昧不清的複數人稱代詞取代了這一切。這就是為什麼,盡管影片最後韓東的報道得以登上頭版,但報紙之下依舊是無數張平凡的面孔,以及擁擠的春運客流。從這一超現實場景出發,這篇報道飛離了他們手中,卻無法改變任何東西。

3

這是導演王晶的第一部長片作品,此前他多次擔任賈樟柯電影的副導演,賈導這次也是電影的監制,順便客串了一個小角色。影片中的一些生澀之處體現了導演處理首作時的力不從心。首先是聲音處理,部分台詞能明顯聽出來是後期配音的(這和長達三年的審查離不開關系),這部分的聲音處理比較差,空間感沒有體現出來。其次是藝術設計,影片較好地還原了千禧年開端的國内環境,黃色賦予了回憶的底色,也很搭配人物内心的轉變;但在開頭的招聘會一段中,部分文檔使用了微軟雅黑字體,這在2003年是不可能的。(觀察字體永遠是檢驗藝術/場景設計用不用心的最簡單方法。)

前面一直在對影片進行純文本的分析,而具體落實到影像上,就是導演的工作。第二幕結尾,當韓東在大雪中孤身一人、行李被丢出、無家可歸時,整部影片的氣氛已經被烘托到了脫離文本的制高點。此時甚至可以結束了。然而影片還在繼續,接着講述的第三幕——韓東獨自探尋真相的故事,如上文所述,顯得無趣。這不僅因為過于直白的台詞,還必須歸因于第二幕情感設計的失衡。

本作請來了半野喜弘進行配樂的工作。他的音樂沒有問題,隻是在這部電影中配樂恰恰是最該丢掉的元素。恢弘的配樂,它們賦予了人物無因的崇高感,然而不管是記者還是采訪對象都是普通人,影片同時也遵循着現實主義的故事背景,因此配樂就成了一個違和的元素,沒有存在的必要;而沉重的配樂往往出現在主人公面對困難/迷茫的時刻,如果影像設計足夠有表現力,那為什麼還需要配樂來渲染這種情緒呢?所以我覺得導演還是不夠自信。

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剪輯上。全片剪輯點算是中等偏少,雖然沒有很長的鏡頭,但設想中的一兩秒剪一次的蒙太奇序列也沒有出現,比如最後一場戲,男女主人公在人群中雙向奔赴,這應該是一個焦躁的場面,然而鏡頭隻是簡單地跟随一方,幾秒後切換到另一方。要是改成特寫+快速剪輯,會是什麼樣子呢?剪輯的另一個問題貫穿全片(這當然也和導演的安排有關),就是每場戲總是結束在觀衆不想結束的地方。要麼收得太早,要麼拖得太長。外加上面說到的單個鏡頭時間略長,就導緻了部分情節如坐針氈。伴随着的就是情感表現力的缺失:韓東的女友在出租屋内與他相擁,鏡頭停留許久,人物也就這樣,配上台詞抱着。人物間更多的互動、捕捉的更多細節,在這裡統統缺失了。

總的來說,這是一部略顯遺憾的作品。特殊的題材給影片加上了一層濾鏡,使其擁有尚可的外在。當然歡迎這樣有社會表達的作品,不過更深層、更龐大的議題,才是我們真正期待的。

(6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