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准备尝一口大粪的心态,在春节档的第一天预订了四张电影票。首当其冲的当然是我们最为期待的中国第五代中赫赫有名的张艺谋的第37部电影,《二十条》,这样隆重的介绍未免有些高抬了,毕竟若要是一位智力发育正常的人都很能轻易的被这位晚节不保,爹性大发,不为自己与任何电影观众抱有一丝积极心态,只为在自己本就名声败坏的晚年创造出一部部影像垃圾的导演,而倍感痛心疾首。
在经历了《坚如磐石》那令人窒息的两个小时后,《第二十条》根本难不倒张艺谋。其本人那令人脚趾蜷缩的幽默再一次愈演愈烈到了近乎走火入魔的地步。全片140分钟,充斥着比春晚小品还要尴尬的幼稚独白,再配合上刘佳音那张,仿佛让人看见就能隔着影院空调闻到那股官僚办公室里弥漫的黄鹤楼味儿的外貌与表演,成功的摩擦出了让人如坐针毡的一次视听体验。
本身极具潜力与社会意义的公平公正题材,在张艺谋手里变成了极端保守,没有反思,甚至产生了近乎幼态的色彩。张艺谋其个人对喜剧与戏剧的理解当然在这里功不可没。还是说只是我一个人根本受不了这类泛滥,不知轻重胡乱填放的情节剧?近乎每一个事件中间都是靠这类无聊到做作的“小品”支撑过度,还忽然给你来一下张艺谋式的震撼:在毫无任何艺术欣赏价值的情况下硬是撞死个人,跳楼,生怕某些智力不健全的观众觉得这部蹩脚的影片不够具有社会严肃性。当然这样的手法是生硬的,也是毫无效果的。
以及其如同《繁花》中那每段镜头开始时导演作者性表现的,布莱希特式的,轻微镜头运动一般,在张艺谋的电影里,我们看到的影像自反,是在他那一句话能在轴线内整整切五次的蒙太奇,难道真没人感到被这部影片那糟糕的对话剪辑而感到晕眩吗?还是这类新起的手法已成了一种美学,如同抖音短视频一般,节奏混乱的刺激着一位位记忆里如同金鱼的观众的神经?
当然我还是非常喜欢高叶能将张艺谋电影里的女性形象表演的稍微算过得去,但我们依然不会缺少他晚期电影里的固定环节“女性被强暴”。我也非常喜欢雷佳音在最后那趾高气昂地演讲后,那可怜巴巴地阉割态表演,只是在前面无数强行配乐感动,和无数无营养对白的狂轰乱炸下,实在很难让人对其所宣扬的公平正义进行彻底地思考。最令人兴奋的当然是结尾,那可以省略又或是可以用一点镜头带过的内容,却改用寥寥几笔将故事写回了一个现代主义式的保守结局,仿佛前面这两个小时就如一场张艺谋半夜大脑的精神腹泻,往着春节档里这么一拉,最后妄图用一张擦过鼻涕的纸尿布再那么一盖上。
在这泥泞做作的叙事里,似乎也看到了张艺谋其本人一丝无奈,当然我们可以也解读为这是一种讽刺。蹩脚的形象确实让人心生不出一点希望的激情,张艺谋如同一位老大爷,站在你一旁对你说“乖,都会公平处理的。”但他那去作者风格化的影像宛如一声响屁,在技法上实现了戈达尔所说的“政治的拍电影”,让人不免忍俊不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