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4.23北影节day6/10
A-8.6/10,二刷减0.1星,和导演见面人生愿望-1又+1
应该是曾看的第一部艺术电影,对我的改变和影响十分深远。(大概?)两年多前一刷,列进top10,今年在感冒时又听过一遍,这一次算二点五刷。这期间更多了解了尼采,也接触了更多电影。 ps.要补其他贝拉塔尔

抱着朝圣的心态而来,今天还有没有坚实沉重的东西?初看时艰涩漫长的体验和震撼余韵刻在骨子里,二刷观感算不上雷霆万钧,但不觉冗长沉闷,不知道理解是深了还是浅了。感触没有印象中那么深刻了,可能是看的电影多了,理论的知识多了…
曾经以为这部电影是最现实的,可再看发现确实形式主义的极致,是对生活的提纯-那粗粝的内核。或许相比塔等人,有点刻意和不自然,虽然同样充满了自然的元素,但塔尔片中的象征性大于隐喻,还有黑白、重复的bgm、极为严格的场面调度、封闭的景框…
这次依旧不想过度分析,用尼采为其作注或许本末倒置?再次炒个冷饭,引用下老塔的话。“而吊诡之处在于,创作越完美,就越少引发联想。完美即独一无二。或者说,能引发无穷的联想。其实这是一码事。”“象征只有在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意义上,通过隐秘的(祭神与巫术)言说,表达出暗示与语词表层无法传达的内涵时,才是真正的象征。它有多个面孔、多重意义,永远潜藏在最深处。它有如晶体,构造有序。它甚至如同某种单细胞生物,有别于复合的,可隐喻、讽喻、比喻……象征无法言说,不可解释,面对它的整体感,我们只会觉得无助。”
关于重复的主题,当然可以大书特书,我不想再过多引用德勒兹-差异与重复,所以引用下塔尔问答中的话,在看似重复的日子中,我们走向衰老和死亡。
看这部电影总会想起我遥远的家乡-新疆,那是在时间和空间的双重边缘,无论是普遍意义上还是对我而言。
帕特森可能对此有所借鉴,圣经创世记的结构,将日常琐事浓缩在一周里。驴子巴特萨和本片或许也是异曲同工?更让人容易想到让娜迪尔曼,充满琐碎的生活细节和重复的动作。
下面都是无关闲谈:
现场座无虚席,安静肃穆,中途有个别人陆续离场。问答过程较长但意义不大。

排了两个小时的队才签到名,本来准备了本子和雕刻时光的书,谁知道稀里糊涂就在票上签了。塔尔说了句can you see my hand?我也不再强求。出场是已是午夜,既失望又充满力量。
一次会面、一次交谈、一个签名、一个印记真的有意义吗?还是被不必要地赋予了太多意义?真正有价值的对话只能建立于平等友好亲密的基础上,师生关系可能都不足。而且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早已被刻入作品,作者难道不是已经死去?话语解释难道不是苍白无力?真正对我有影响的也只能是我的体验。真正对世界和人类连结有益的事情就是把自己最深的东西表达出来,用作品说话,上帝自会亲临!只有在精神的领域才有绝对的自由和平等。
到处都有冲突、肮脏和不测,对谁也不必理想化,最终还是凭靠自己-甚至不是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而是能力和作品。还是坚定走自己的路吧,没有人能为你抉择或铺路,而话语权和其他权利都要建立在你的成功基础之上,而当你已经成功时那些大师要么过世要么已不重要…若真要向伟大的灵魂学习,大可以阅读、观影,把其他世俗和物质的念头都放下吧,如果你的信念足够坚定和专一。最后也是最好的可能,不要想着占有-而要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