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靈之馬ATorinóiló(2011)的劇情介紹
都靈之馬ATorinóiló(2011)的影評
最近了解了尼采後,看這部電影感觸很多,借用我喜歡的影評,尼采的人生價值觀被導演借主人公的困境傳達出“反尼采”的傾向:一是來借酒的人應示這着尼采所倡的酒神精神,借酒人的獨白傳達出“上帝已死”的概念,最後以馬夫一句“别瞎說了,都是些廢話 ...
由于我沒看過尼采的作品,所以我就按照自己的理解來解讀貝拉塔爾的這部作品,毫無疑問,這部作品的主角是馬而不是人,因為在我看來這匹馬被鞭打、被斥責、被拉車其實整個就是受苦受難的耶稣的形象,而且并不能跟世人溝通,被世人理解。上帝七日創世又 ...
本片彌漫着的悲涼氣息屬實令人難忘,開頭與尼采的聯系看似牽強,實則全片都以一種巧妙而深刻的象征去講述尼采。“我的兄弟”尼采正如這都靈之馬,被頹廢的、即将墜入深淵的人們供養、鞭打,最終墜落。都靈之馬正如尼采,駝負着世俗重擔,養料最終耗盡 ...
吉姆•莫裡森深受尼采哲學的影響,他這麼寫道:“1月3日,尼采在家門口看到馬車夫鞭打一匹馬。他伸出雙臂摟住那動物的脖子,放聲大哭,這是他瘋狂的第一個小時。他在學生時代刻意染上梅毒—用立式鋼琴為妓女彈奏瓦格納的作品—他的一生都帶着混亂的 ...
導演無聊的時間遊戲,靠強迫觀看、消耗别人的時間和内存,強加給觀衆自己的那點東西的這種招式,太他*損了。導演把黑白長鏡頭作為自己的大刀把他導的東西強行神聖化,從而完成一種觀衆絲毫不關心的私人化自我确認,并且生怕别人不願意,以一種吃相難 ...
“1889年的1月3日,都靈,弗裡德裡希·尼采走出卡洛阿爾貝托街6号的大門,也許是去散步,也許是去郵局拿信。離他不遠處,或實際上離他很遠的地方,一個馬車夫正和他那倔強的馬較勁,不管他怎樣驅策,馬就是紋絲不動。于是,馬車夫朱塞佩·卡洛 ...
《都靈之馬》曾三次撼動我的心。第一次是在最開頭,大片靜默黑色下,畫外渾厚男音低沉扼要地叙述我們所熟知的尼采和撼動他心的馬的故事,然後塵土撲面而來。我們見到一個男人和他趕着的馬,馬鬃幹硬、漿結成塊,毛發的頂端筆直蓬松地搗向天空,與塵共 ...
看完《都靈之馬》,我仿佛也跟随着電影裡的主角一起凝滞住了,時間終止,痛苦增生,給我的震撼久久蕩漾,我不能說我完全看懂了這部影片,我僅僅用文字記述我最真實的感受。這是一部節奏很緩慢的電影,擁有大量縱深感的長鏡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通過背 ...
(不算影評,看完當下的一點臨時記錄)尼采在閱讀叔本華的《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後深受影響。提出的那句“上帝死了”接着還有一句是“我們殺死了他”。尼采是反基督的,他颠覆了西方的道德思想和傳統價值。揭示了在上帝死後人類所必須面臨的精神危 ...
風真大啊。人的一生,大部分的時間都耗費在供養這副不斷腐壞的軀體。穿衣,吃飯,睡覺。洗衣,做飯,工作。其餘的時間不能用時間來衡量,它是隻言片語,也可以是浩瀚的曆史和精微的觀念。是零,也是無限。被照料者總是以忠誠的眼神盯着照料者。對自己 ...
能忍受這部電影,你就能忍受生活!
源于尼采,終于尼采:人生沒有目的,隻有過程,所謂的終極目的是虛無的。---人的情況和樹相同。它愈想開向高處和明亮處,它的根愈要向下,向泥土,向黑暗處,向深處,向惡---千萬不要忘記。我們飛翔得越高,我們在那些不能飛翔的人眼中的形象越是渺小。
風在吼, 馬在叫, 尼采在咆哮, 尼采在咆哮!
很長的大悶片,特别适合在很忙很忙明天有一門考試一個論文死限半夜還要采訪這樣的日子去看,看完兩個半小時抑郁的馬和人,你就會意識到:一切都是百忙啊,不如躺下來吃土豆吧。
張愛玲:中國人認為人一年年活下去并不走到哪裡去,人類一代一代下去也并不走到哪裡去。那麼活着有什麼意義呢?不管有意義沒有,反正是活着的,懶洋洋灰撲撲地活下去。
徐童《算命》:内倆乞丐,沒好吃沒好喝也沒好住的,沒任何樂趣的生活還有必要活着嗎?老厲回答我:欸,活着難道一定要有樂趣才活着嗎
看你套馬車,看你趕馬車,看你卸馬車;看你穿衣服,看你脫衣服,看你洗衣服;看你煮土豆,看你吃土豆,看你吃完了;看你去打水,看你在燒水,看你水沒了;看你大風吹,看你大風吹,看你大風吹……
那第一日,皮毛斑駁污髒的老馬,在烈風與凄寒濃霧中舉蹄維艱,掙紮邁步。那第六日,井已枯、水已盡,炭已熄,油燈無法再點燃,上帝已死,尼采說:沒有光,世界便沒有光,遁入黯黑死寂混沌。天地不仁,萬物為“都靈之馬”。塔爾貝拉以此作收官,留下一個絕望滅殁的黑洞。
神七日創造世界,塔爾七日毀滅一切!貝拉·塔爾的封山作, 這是一個關于德國哲學家尼采的故事,當年尼采在都靈的卡羅阿爾伯托廣場看到一個馬車夫用鞭子抽打一匹老馬。貝拉·塔爾追尋了那匹馬的故事,或許也是尼采的故事。塔爾一貫的前衛風格和長鏡頭,場面調度和攝影的景别變化絕對大師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