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上看,《学徒》讲了一个在现代社会坚持古典音乐学习的故事。这其实会让我们联想到很多电影以及其背后的一些社会议题,比如《百鸟朝凤》,再比如一些传统文化的衰落,等等。不可否认,这是这部电影想要传达的信息之一,但看过电影就知道,它的深层内涵远不止如此。

从追随耳机中师祖的教义,到摘下耳机聆听夜晚,再到世界的顷刻崩塌,这一系列的心理变化使男主角从音乐的信徒中退化出来。变化不是一瞬间产生的,需要过程。在这个过程里男主角看到了很多——又或者说,他经历了很多。当别人成家立业、结婚生子时,他坚持着自己的音乐;当自己的老师陷入困境时,他坚持着照顾自己的老师;当自己的学生想要参加乐团时,他执拗地维护着古典音乐的尊严。信徒之“信”,就在于此。

就这样,为了音乐他做出了很多牺牲,也在等待着最终有所成就的那一天。可是当那个男人和他揭露了真相之后,整个世界崩塌了。在这之后他改变了。他的改变是源于自我认知的崩塌,还是自我认知的重建?导演没有给出答案。

这样一个自我认知改变的过程,其实每个人都会遇到。我们每个人都是某样东西的学徒/信徒,可能是学术上的,也可能是物质上或精神上的。看过这部电影之后,我们或许可以思考:我们的信仰是否完美无瑕?如果信仰不是完美的,我们是选择任其崩塌,还是改变自我,抑或是视而不见?这些问题一般来说很少去思考,但真正需要思考的时候,往往已经是内心迷茫之时。与其在崩溃边缘悬崖勒马,不如未雨绸缪,好好想一想,我们的信仰究竟是否能支撑我们前行。

说回电影本身,本片最核心的情节设计便是一场场音乐演奏,导演在构建这一场景的同时,也融入了角色本身心理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恰恰就体现在音乐上。遗憾的是,我听不懂他们的音乐,不明白其背后可能具有的含义。除此之外,电影节奏比较舒缓,通过缓慢的铺垫和情节设计来表现男主角的变化过程,所以可能会有点催眠。坚持看完,也算是收获了一部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