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爾蓋·洛茲尼察應該是當今歐洲最重要的電影作者之一了,不管是記錄烏克蘭民衆抗議的《中央廣場》還是在社會事件中轟動一時的《國家葬禮》,他的紀實作品總能精準命中東歐進行中的曆史的脈搏。這部《蘭茨貝吉斯先生》我自然也期待許久,但,一方面4個多小時的片長讓人望而卻步,另一方面大量台詞、政治術語組成的生肉也在勸退想看的人。7月份我開始翻譯,一個多月過去,當我第三遍重看這部巨作之時,我意識到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這部電影值得讓更多的人看到。

關于立陶宛這個國家,近年來在我們官方的語态中似乎并沒有一個美好的形象。2019年起,立陶宛就頻頻在國際層面對中國施加壓力,至2021年底,中立兩國外交關系已經降至“代辦處”級别,立陶宛駐華大使館也已關閉。而時任外交部長格比亞魯斯·蘭茨貝吉斯,正是本片主人公維陶塔斯·蘭茨貝吉斯之孫。

...

盡管片名為《蘭茨貝吉斯先生》,4個小時的紀錄片其實是圍繞着立陶宛獨立運動的始末展開的,蘭茨貝吉斯是組織“薩尤季斯”的領袖。在此之前他本人其實并不是一位政治家,而是音樂學院的教授。他和他的同僚們,通過與蘇聯當局的不斷斡旋、談判,最終促成了立陶宛從蘇聯獨立。這過程中,蘇聯的軍隊一度兵臨維爾紐斯,在極度緊張的那一夜,雙方最終克制住,阻止了流血事件的發生。

這是一段百科全書式的曆史叙述,而洛茲尼察在本片中試圖呈現的,就是将這段曆史鋪開,幾乎是全景式地告訴我們蘭茨貝吉斯一群人是“如何”争取獨立的。4個小時的影像由小部分的采訪和大部分的曆史影像組成,可以看出在這4小時之外,還有大量的史料未收錄其中。因此這就非常考驗導演的組織能力:既要勾勒出事件的全貌,又要把結構編織成一幅引人入勝的網。洛茲尼察無疑做到了,并且做得很完美:幾次重要的會議都在不同角度的交叉剪輯中被塑造得宏偉壯觀,與此同時能清楚地嗅到背後的危機氣息。淩厲的剪輯把曆史瞬間并置,瞬間迸發出強大的感染力——曆史十字路口的對峙、緊張以及不同政治環境之下的沖突、立陶宛普通人的聲音,這一切都高效地濃縮在影片中,令人印象深刻。

在立陶宛人與蘇聯當局的交鋒之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其實是整個立陶宛和蘇聯都有現代國家的高度自覺。蘇聯似乎很難和現代國家聯系起來,但晚期的蘇聯鑒于國内外的形勢,自己也有向現代國家邁進的需要,因此才催生了戈爾巴喬夫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最終卻導緻了蘇聯的滅亡——成為現代國家的嘗試,是使得蘇聯滅亡的根本原因嗎?本文無意探讨這一話題,但在電影中能明顯看到的是,不管是立陶宛追求獨立的人還是蘇聯當局,都在“講道理”——所有政治角力、摩擦,都基于成文的規定或法律。立陶宛人對獨立的主張,來自《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中對立陶宛領土的不合理規定,而蘇聯當局的反擊,是從《蘇聯憲法》中尋找依據。然而此時的立陶宛在法律上已經是一個獨立的國家,蘇聯的憲法又怎能限制一個不處于聯盟之中的國家呢?這是本片最令人拍案叫絕的一段曆史叙述。甚至在最令人生畏的最高蘇維埃會議上,都有人自由發言,也有反對之聲。最高會議居然不是擺設,這令我很吃驚。

...

談判未果,蘇聯決定派出軍隊,然而頑強的立陶宛人民全部走上街頭,用肉身阻攔龐然大物。在政府大樓的底層,所有留下的男性都宣誓,從此刻起成為保家衛國的戰士。這是全片最動人的時刻。這令人想起先前立陶宛人民手牽着手,組成一條“人鍊”,以表達自己的訴求,這就是著名的“波羅的海之路”——這一場景在數年後的香港重新出現。立陶宛人民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向往什麼,并會為之奉獻自己。英勇的民族,無論在任何時刻都能收獲人們的尊敬。這也就不難理解立陶宛共和國在2021年的一系列舉動——他們一定感同身受。曾經,他們與遠處的黃種人擁有同樣的目标,如今目睹越來越緊繃的環境,他們用實際行動支援了遠處的人們。這無疑令人感動,也令人揪心。

...

兩千六百多條字幕的翻譯本就工程浩大,人名、術語衆多所帶來的注釋需求更是增加了翻譯難度。錯漏難免,歡迎各位觀衆批評指正!感謝法羅島字幕組的家人們,他們在我翻譯的過程中給予了很多幫助,最終的熟肉也是交由他們發布的。希望大家都多多支持,都來看這部非常優秀的史詩巨作。

附資源鍊接:https://weibo.com/6430674108/4953547491772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