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良构”)戏剧电影的弊病和过时性暴露无遗,这种情节的拓扑学是一种可怕而做作的伪3D;我不想再看到这样的戏剧了。结尾整个流于病理学的二元对立,房子变成了暴力和一种陈腐精神状态印象的外化。虽然我确实很喜欢这里的房子,它会沉入夜晚、又迎来白天,显示出不同的色调,人在其间走动时Alex North的配乐也很有意思。我觉得这本应是一部关于孩子的电影!我会幻想从孩子——“坏孩子”!更有趣,大概也更真诚——的角度看待这后面发生的一切,从远处看独自走过林荫道的Miss Wright,这样还能省去许多坏表演。多么奇妙的开头,女主角们和一个孩子的生命经验以神秘的方式相连,像一个生机勃发(而不是像很多戏剧电影中那样令人担惊受怕,“作家写这个符号难道是为了理解成这样吗?!还是那样?”)的隐喻……她“坏”,势利骗人,并不一定意味着要像这样变成一个纯然的*机制*,剧作家剥削的工具;皮亚拉《赤裸童年》里的小孩也是坏的,但我们被他大大触动。至少对我来说,说谎、威胁这样的行为是和情感紧密联系着的(“从今往后你要听我的话”),哪怕是我们自己还尚不清楚的情感;成年人隐藏着的东西,孩子用不知轻重的恶意抛出:她们都在经历一场动荡不安的自我发现,孩子的困扰不一定比成年人更轻、更不严肃。Rosalie偷东西显得好像是一种暗示……我觉得将两条线索在这样的内在层次上相互照应是有趣的,就像《情感教育》里那个莫名其妙的主人公与1848年革命(作为一种荒诞的生活和世界史)的照应,即便这种观看意味着抛弃作者的本意并肆意劫持文本。但说回来,对一部由看上去不太懂这些、只能说有些懵懂善意的老派直男导演一篇受了时代的无聊的道德重压(这种在其早期讨论“禁忌”的作品,往往会有一种本质上混乱的倾向,无论作者自己是否意识到:它们好像既要表现又要掩饰,甚至不惜自我矛盾,这可以说是一种自我审查,也可能只是语言和语法尚未到达那里)的戏剧改编剧本的电影,我们还有什么别的好做呢。。。?而且这样我们能够喜欢这部电影。能够喜欢Shirley,像在她被戏剧压倒成为刻板印象之前那样……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