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麥的日期字幕符合于一種小規模叙事(參看萊蒙托夫《瑪麗公爵夫人》),這種日期是自然的,就像我們知道*今天*是星期幾幾号;但對于大部分其它電影來說卻不能這樣寫日期,就像我們不會記得*幾年前*某件事發生于幾月幾日。這造成一種現在時的叙事,侯麥精通于此,例如能控制鏡頭的時長(和景别)剛好讓人感覺就像日常所見。然而這種傾向卻和故事的文學性精巧形成對比,後者常常體現為生硬;侯麥對情節和象征的态度有着類似巴爾紮克時代的特征,但區别是社會曆史因素的作用降到最小,待之以某種更加架空(中性詞)的、思想性的東西,例如更強調人物的執念,他們有時似乎是這些念頭本身,而日常性和鮮活卻成為了一種文采,類似科幻片(但不是很糟糕的那種)。侯麥總是在展現自己極其成熟的控制力,應該說表現力:例如在每一場戲劇性對話中切近景的時候,人物眼睛的方向總是非常精準,有表現力;兩次和Maxence的對話,都通過反打來在區分房間裡面的一端和有窗戶的一端,女主站在光那一邊。此外,侯麥喜歡那些可以被多重解釋的東西,例如神秘聯系或星座之類的信念或一些奇妙事件,或者“她是被魔法複活的雕塑,還是一直就活着?”,不過這是一種唯物主義、一種文學處理、一種阿拉伯寓言魔法還是一種神學姿勢?
筆記(2025.2.7)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筆記(2025.1.11)
1. 在這裡,伴随着朗讀的膠片閃爍斑點被建構為一種自動寫作般的伴奏,和開頭部分晚期小津式精緻的畫面中那些顔色和構圖一樣,都将一種唯美主義體現得淋漓盡緻;我會想起斯特勞布晚年最後幾部(數字攝像的)作品,這和那種飽滿的唯物主義之間有着多 ...
筆記(2024.12.1)
Lacenaire是一個徹底的十九世紀人,或者更應該說,一個十九世紀的幽靈;以後再也不會有這樣活生生的曆史天使了。同時,十九世紀還表現為這樣的一種時間,即,在其中形式總是被發現和講述,但又并不真正在文本上形成具有縱深的“層次”或透視 ...
筆記(2024.7.27)
在電影前半部分,當時間和世界不再被線性地組織(隻是也許有一兩個開口),而是在幾乎任意處蘊含着無限的連接,我們就知道這部作品在拓撲學上比《千與千尋》更進一步;朝這個方向可能最終會到達《夢日記》。但是,一種對象征和意指的(不難理解的)過 ...
筆記(2024.6.7)
所謂(“良構”)戲劇電影的弊病和過時性暴露無遺,這種情節的拓撲學是一種可怕而做作的僞3D;我不想再看到這樣的戲劇了。結尾整個流于病理學的二元對立,房子變成了暴力和一種陳腐精神狀态印象的外化。雖然我确實很喜歡這裡的房子,它會沉入夜晚、 ...
筆記(2023.11.9)
對于杜拉斯來說,寫作即是讓法語不僅僅對于日本人男主角、也對于法國人女主角來說成為一門外語,甚至是第二外語,因為我們總還會望向後方,望向那支撐了我們步伐的暗流語言,那比我們更為雄辯、雖然并非更不笨拙的室内樂(“愛”)。因此廣島是寫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