牺牲Offret(1986)的剧情介绍
苏联著名电影大师安德烈·塔科夫斯基生前执导的最后一部杰作《牺牲》,荣获1986年戛纳电影节天主教人道精神奖在内的四项大奖,并提名金棕榈奖最佳影片,于1988年荣获第41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最佳外语片。
牺牲Offret(1986)的影评
#SIFF#第一次的上影节,选择了这部电影,或者说这是我最应该选择的一部。还记得高一时候在信息技术课上看了四十五分钟的这部电影 对着打翻的牛奶和低饱和的长镜头无比着迷,当时得知这是他的遗作时候,我便疯狂去补了他的其他作品,打算最后来 ...
如果什么都有可能,那就不存在所谓真相,那真相又在哪里,我们的一生是否就像围着盘子打转的蟑螂,蟑螂知道它在转圈吗?我们怎么可能知道蟑螂的感受 ,可是既然我们连蟑螂是否真的知道自己在转圈都不知道,我们又怎么可能知道所谓真理,人类又如何做 ...
塔可夫斯基的最后一部作品,每一帧都是一幅画,每一段对白都是一首诗,对现代人信仰和灵魂以及宗教的终极探索。充满绝望的同时也饱含希望,喜欢塔可夫斯基讲的枯树的传说:“有位和尚一步一步,一桶一桶地把水挑上山去,为枯树浇水,默默相信他所作所 ...
开头credit里面的Daniel Bergman是伯格曼儿子吗?而且制片厂都和伯格曼是一个,这也是塔可夫斯基最不塔可夫斯基的一部作品了。塔可夫斯基在最后一部作品里,居然展现出了一股伯格曼式的“话唠”味儿,配合着法语和极为不符合其本 ...
有人说 “老塔其实只是在讲故事,不能够结构式的去看、符号化的分析。”确实如此,塔可夫斯基对使用象征主义、结构主义生搬硬套地分析电影很抗拒,甚至对精神分析也喜欢不起来。《牺牲》的的确确是一首寓言诗,影片中的故事应当给予流动的,非表征的 ...
按塔可夫斯基作品时间线在近两个多月把他七个长片都看完了,吭哧吭哧每一部都看了2-3遍,模模糊糊地有些感受,甚至自己的感知都被打开了很多,虽然看不懂但大受震撼哈哈哈哈,前面几部都mark完了,借最后一部长片《牺牲》,哔哔一些想法。《牺 ...
看完电影大师塔可夫斯基一生所创作的七部半电影(因为《压路机和小提琴》是老塔一部毕业短片,仅算一半),说实话除了《压路机》与《伊万的童年》,其他的影片第一遍确实看的云里雾里,正如李安所说:“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当然,看完让我对于 ...
亚歷山大比《乡愁》里的多米尼克还要自私。儘管电影的长镜头和场面调度力量十足,但是电影流於一个在末日为引子之下的精神自白过程。这让人感到冗长和吃不消。自老塔被逐出苏联之后,两部长片失去的似乎不仅仅是曾经赖于电影生存的母语。这样的放逐只为老塔带来虚假的自由和更多不必要的思考。
晚年的老塔变得这么絮叨,很多桥段拖沓得尴尬症都要犯了。宗教指涉那么明显,真的不用对着油画拍这么久啊。女仆都叫玛利亚了大家都明白啊。《镜子》和《乡愁》里大段梦呓一样的诗歌呢?这里边变成了Alex 和Otto 的絮叨。快找玛利亚。哪个玛利亚?就那个玛利亚,赶紧睡了她。我不知道你想整啥……
19.10.2009-- 电影符号分析课。值得鉴赏。
找到一个《牺牲》的新版本,字幕好多了,于是又看了一遍,终于理解了整个剧情。我愿意把中间那段核战争的情节理解成一场可怕的梦。仍然有缓缓移动的长镜头、若有若无的声源不明的声音,比前面几部片子少了一些诗意,多了一些舞台剧式的场面调度。与《乡愁》一样,这部片子充满了老塔的宗教情结和终极关怀。
塔可夫斯基太孩子气了,显然忘了自己无非是个传媒艺人而非超人;况且,凡人真的需要拯救吗?超人有问过凡人吗?凡间过得好着呢,凡人只把超人的出现当作一种祭祀的仪式,用来维系现世的循环往复,凡间根本不值得为其贡献非凡的才智
只说我看懂的部分:回归童年,舍弃自我,展现神迹;用戏剧式极简表演解构复杂剧本;延树木伸展方向上摇与俯瞰大地和微缩房舍的对比镜头;由自言自语、思辨,直到放弃语言;标志性横摇中保持平衡构图,甚至成为半环形运镜;结尾长镜头和所有镜像的运用都太牛逼,远远超越其他导演。影调纯净,音效完美。
老塔遗作,1986戛纳评审团大奖。1.绝望,祈祷,信念,献祭,牺牲,希望。2.影调和色彩变换,灰暗阴冷的画面散发如临深渊的末世气息。3.微缩房舍同[乡愁],神迹展露(浮空圣交)似[潜行者]。4.老宅燃火的长镜惊为天人!5.结尾希望之树,想及[雾中风景]。6.由伯格曼班底资助拍摄。7.独白话唠后接戏剧化。(9.5/10)
其实老塔要说的话很简单,我们这个世界,不能更好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