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塔可夫斯基作品時間線在近兩個多月把他七個長片都看完了,吭哧吭哧每一部都看了2-3遍,模模糊糊地有些感受,甚至自己的感知都被打開了很多,雖然看不懂但大受震撼哈哈哈哈,前面幾部都mark完了,借最後一部長片《犧牲》,哔哔一些想法。

...

《犧牲》結尾的時候,小男孩繼續每天澆着那棵幹枯的樹,老塔系列的作品結束了,而且老塔拍完之後幾個月就去世了(54歲),在慢慢能感受到他的一些美學表達之後,随着《犧牲》的結束,覺得有點傷感。老塔拍《犧牲》的時候已經知道這是自己最後一部長片,影片男主在充滿恐懼的世界裡,通過“犧牲”自己,向神來換取一個沒有罪惡的世界。犧牲是一種宗教情節,是寄托,是傳承……如同《鄉愁》裡瘋子多米尼克對安德烈的精神引導,安德烈從瘋子那裡拿回蠟燭後,在某個精神抽離的時刻,荒蕪的(内心)環境裡衣櫥上鏡子敲擊内心的時候,在鏡子中看到的自己其實是多米尼克,一種對于他人(多米尼克也是信仰的引路人,像《犧牲》中郵差的角色一樣)信仰層面真正的理解之後用蠟燭(“蠟燭”的存在是“神”的存在)實現自我救贖。那個拿着蠟燭來回走的長鏡頭,表達出了整個人生,也是老塔自認為一生中拍的最好的一個鏡頭。

結尾小男孩日複一日給枯樹澆水,繼承了男主犧牲後的意志,是對這個世界無窮的希望,老塔說是把這部電影獻給他的兒子。從小接受無神論教育沒有宗教體驗的我無法理解影片中宗教意義上這種犧牲的意義,這種個人或者是“救世主”(男主)的自我犧牲,是否能換來現世意義上對苦難的拯救,我心有存疑。對于“這個世界會好嗎?”這個問題,我仍然願意認可老塔對于信仰所表達的“相信”的力量的。如果這個世界上還有人願意去相信這個世界會變好,那它就會變好。如果還有人願意希望自己的親人朋友能更好,那這個世界就會變好。

影片結尾拍着那棵樹鏡頭緩慢上升,會想起與老塔第一部長片《伊萬的童年》開篇緩慢上升拍攝樹的鏡頭相呼應。樹是伊萬夢的開始,夢中有布谷鳥叫,有媽媽,伊萬從樹上飛翔、墜落(墜落的情節也同樣在老塔《安德烈·盧布廖夫》的第一部分出現)、夢醒進入戰火紛飛的現實,而伊萬死後與同伴追逐嬉戲跑入樹的身體也是夢的結束。樹在宗教裡有特殊的含義,貌似是指“人類整體生命”。感覺有一種生命的回歸,也許這種犧牲并不能改變什麼,在伊萬那個年代之前也有人同樣選擇犧牲,但還是沒能捍衛住伊萬的夢,災難總是輪回,但老塔這些人依然相信某些東西,依然繼續給樹澆水,雖然樹至今也沒有開出花。

...
《伊萬的童年》

老塔《犧牲》裡面的樹也讓我想起伯格曼的《處女泉》裡面的那棵,一段長鏡頭畫面中隻有那個農場主和一顆孤獨的樹,左右反複搖,最終搖斷,意味着信仰的坍塌,結尾靠神迹的降臨噴湧出泉水重建信仰。正巧老塔的《犧牲》是在瑞典跟伯格曼的團隊合作的,有一種伯格曼挖斷的那棵樹被老塔重新栽回來的感覺就哈哈哈哈哈哈哈……

...
《處女泉》

此外在《犧牲》中看到老塔其他電影裡常常出現的意向,比如

“洗手”,在男主找瑪利亞結合(意為母子,并非性愛的好吧,翻了翻看到有些熱門短評真的離譜啊!)的夜晚,因自行車摔倒手上的泥,瑪利亞給他清洗時的特寫,同樣場景在《飛向太空》裡,在男主的夢境中與他的母親和解的一幕也是出現洗手,然後在大段沒有對白的夢境中,男主如嬰兒般有點磕絆地吐出兩個字“媽媽”。引:洗手在宗教中是有特别的含義,出埃及記17-21: “耶和華對摩西說:’你們也要用青銅盆和青銅盆作洗盆, 要洗在會幕和壇的中間,你們要把水倒在因為亞倫和他兒子還在那裡洗手洗腳,進入會幕時要用水洗,不可死;要到壇的旁邊去獻祭,獻燒所以他們要洗手洗腳,使他們不緻死亡,這對他們,乃至他後代的子孫永遠是一個法令。‘” 睡覺前要洗手這也是宗教說法的一部分。

“打翻的牛奶”,充滿核威懾恐懼和震顫的房間之中,一罐玻璃瓶的牛奶從跌到地上,瞬間鋪滿一地。牛奶在之前的《安德烈·盧布廖夫》中,一個聖徒被射殺之後,水裡飄蕩一縷白色的牛奶,以及《鄉愁》中夢境裡有一個鏡頭女性親吻着别人的靴子,旁邊一瓶翻倒不停往外流出的牛奶。震動的玻璃杯标示了侵人家庭的無形震顫,這與《潛行者》影片的開頭的作用一樣。而奶是宗教的,它象征基督的純潔、豐富及有力。我突然想起了我非常喜歡的左小祖咒的一段歌詞“小小的事情已經發生,我的生命沒活到完整,隻要牛奶是白色,那我就還是我,小小的事情不再發生,我的生命就可以重生,請讓牛奶還是白色,請讓我還是我。”對牛奶的理解又多了一點點,對左叔的愛又多了一點點嘻嘻。

然後還有很多老塔的電影裡常出現的能留意到的意象:

水(幾乎遍布老塔所有的電影,印象最深的是伊萬裡映着照明彈的明晃晃的水面、盧布廖夫裡飄蕩牛奶的溪流、飛向太空裡開局水草一段的特寫以及索拉裡斯水面的不同情感變化、鏡子裡的雨、潛行者裡廢棄工廠的積水、鄉愁裡面詩人焚書後躺着的那個小山澗以及拿着蠟燭走動的池塘)

馬(《壓力機和小提琴》、《伊萬的童年》——啃食散落一地的蘋果、《安德烈·盧布廖夫》——尤其是那匹在教堂中發生的屠殺後飄起了雪一匹白馬走進教堂然後離去)

鳥(《鏡子》裡樹上的鳥飛到小男孩頭頂,小男孩伸手抓住了鳥,然後一個轉場到中國的70年代的紀錄片的片段。真的刁爆了~ 以及鏡子裡面垂垂老矣的男主在病床上張開手裡面是一隻鳥,擡手釋放,鳥重新飛走)

蠟燭(飛向太空裡打翻到地上的燭台、鄉愁開頭教堂中的一群蠟燭以及打開衣服時從身體裡飛出的一群鳥 鄉愁多米尼克傳遞給男主的蠟燭)

狗 (盧布廖夫裡面被主人無緣故活生生打死的狗、飛向太空裡男主媽媽養的那條狗、潛行者裡面的狗、鄉愁裡面多米尼克自焚時不安的狗…給我的感覺除了盧布廖夫裡面那條有點特殊以外,其他的狗的表情和狀态都似乎像是比這個世界更高維度的一個觀察者和守護者)

...

從一棵樹到另一棵樹,從一個人到另一個人,一種人與人之間理解的可能性,一種生命的輪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