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FF#第一次的上影節,選擇了這部電影,或者說這是我最應該選擇的一部。

還記得高一時候在信息技術課上看了四十五分鐘的這部電影 對着打翻的牛奶和低飽和的長鏡頭無比着迷,當時得知這是他的遺作時候,我便瘋狂去補了他的其他作品,打算最後來看犧牲,沒想到等到了六年後,也是希望可以在大熒幕看完它,而我真正看完了塔可夫斯基,可能也許不會有第一次看他的那種膛目結舌,即使今天去看犧牲,一些鏡頭依然目瞪口呆,從開頭開始就非常感動,包括第一次看犧牲的時候,就很喜歡塔引用了《聖馬太受難曲》裡的“神,請憐憫我”詠歎調,塔可夫斯基對于巴赫的熱愛也是打動我的,包括剛開始接觸他的電影時,能适合巴赫的電影實在是神奇,其實犧牲到底說了什麼故事,這不是我想談論的,可能是社會的、人類自身的矛盾、亞曆山大的情感障礙,因為有伯格曼的合作,裡面的對話性以及室内光線的微妙變化,非常具有伯格曼的特色。

但是到了電影最後,詠歎調的再次回歸,我止不住的抽泣,也許這是因為我真正意義上看完了塔可夫斯基的感動,最後的幾分鐘,我在迷戀那些鏡頭裡一點又一點的溫存,直到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名字的出現,淚水已經蒙住了雙眼,一直到影院隻剩我一個人,才停止了哭泣,但渾身還在不斷的顫抖,看完塔可夫斯基總是奇妙的,在中途總有迷惑的時候,然而到了最後,強烈的視聽語言,無比充滿純粹的感動,塔可夫斯基真的是“詩電影”嗎,其實我不這麼覺得,對我來說它更像拍出來了“純電影”,他的電影教會了我“懂”不是理解藝術的唯一途徑,藝術不是為了理解而存在的,或者說理解多少,塔的電影我都不能說我看懂了,可能因為自己年紀不大,對于太多的隐喻也不想做什麼專業的剖析,但是這些東西太過于符号化,塔的電影其實是“大片“是宏大的,我們更應該去體驗其中的每一處聲音和畫面,塔電影裡的聲音也是我很喜歡的包括水聲,火焰的聲音,腳步聲…這些細節讓電影充滿了綜合藝術的魅力。

可以在大熒幕上完成對于塔可夫斯基的謝幕,也是獨屬于個人的儀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