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峥太敢了。

原本预想中激战正酣的春节档电影,全都成了泡影,除了《囧妈》。

...

第一次进军春节档,无疑在话题上成了最后赢家;

第一个宣布提档大年三十上映,《夺冠》《熊出没》紧随其后;

第一部春节档电影在线免费首播,也是今年唯一一部准时“上映”的电影。

“在线”和“免费”,注定了今年的春节档,无法再现《战狼2》《流浪地球》那样的票房神话。

那么,回头看看这部“囧系列”的收官之作《囧妈》。

作为在大众心中极具票房号召力的演员和导演,徐峥这次选择从中国式的亲子关系入手,带来一对母子的奇异囧途。

上映至今,《囧妈》在豆瓣上已有超过35万人评价,但评分却仅有区区5.9。

...

电影里,是极尽夸张,却偶露柔情的中年人徐伊万;

电影外,是被人大赞格局,也在知命之年略显疲惫的中年人徐峥。

在《囧妈》之前,徐峥这一路是怎么走过来的呢?

除了演员和导演,他有没有另外一面?


中年人徐峥


徐峥无疑是很多人眼中成功的中年男人代表。

人们叫他“山争哥哥”,影迷信赖他的选择,喜剧商业片的成功为他带来了掌声和盛誉。

但他又眼光极其精准地投入到了现实主义题材中去。

从公路电影《无人区》里从人性泯灭到人性重生的律师潘肖,到小成本电影《夜·店》里潦倒的彩民何三水;

从《催眠大师》里有心理阴影的医生徐瑞宁,到让他声名鹊起的电影《人在囧途》里焦虑的世俗的中年人李成功。

徐峥都在用他极具张力且兼容并蓄的表演征服观众。

而帮他斩获金马影帝的电影《我不是药神》,更是将徐峥推向了更高的位置。

...

在最新一期的《十三邀》里,徐峥和许知远的对话,更是让人看到了在理想主义和现实世界里博弈的徐峥,内心花园里的那一点少年时代还未抹去的痕迹。

许知远在节目开始时就坦言,徐峥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一个冲浪者。

许知远说,在最迅速膨胀的行业当中,他在一个被名声和金钱裹挟的世界里,似乎非常难以保持,但他非常好地驾驭了这一切。

因为他了解自己跟时代的关系。

徐峥在节目里跟许知远聊美国导演佩恩的《杯酒人生》,聊《醉乡民谣》,聊年轻人理想的幻灭,聊文艺青年的苦闷。

原来,他也曾尝试去附和一种标准,但最终还是选择聆听内心的声音。

...

《十三邀》里的徐峥既坦率地表达了自己习惯呆在安全区的短板,又诚恳地承认了自己对失败的些许恐惧。

在许知远抛出“你的伤痕是什么”的问题时,徐峥话锋一转,选择了隐藏。

节目最后,徐峥说自己很羡慕那种能“肆意改写人生”的人,譬如李叔同这种,功成名就却可以抛下红尘决然出家。

中年男人或许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不得意和小确丧,但你不得不承认,徐峥的智慧在于——

他并不抗拒成为一个沉稳圆润的中年人,但同时却又能悟性极高地保留一丝对这世界的诘问。

无论是自己亲历亲为做导演,时刻反思并拓宽类型片的范畴,还是去扶持新人导演,助力国产片的更多可能,徐峥都在一步步勇敢地去尝试。

他说,人世间充满了各种残酷,创作一个作品,还是要给人以温暖。

...

想起罗曼·罗兰曾说:

大部分人在二十岁或三十岁的年纪就死了:一过这个年龄,他们只变了自己的影子。以后的生命不过是用来模仿自己,把以前真正有味儿的时代所说的、所做的、所想的、所喜欢的,一天天地重复,而重复的方式越来越积极,越来越荒腔走板。

徐峥的成功,或许就在于他40岁之后的人生,依旧在书写壮阔的自己。


话剧演员徐峥


许知远说得很对,徐峥同时是一个早成和晚熟的人。

26岁拿下话剧界最高荣誉白玉兰奖,在40岁左右的时候,获得大众名声,45岁斩获金马奖。

他是注定要成功的那一种人。

...

徐峥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从小住在人艺剧院旁边,少年时代的最大快乐,就是看话剧排练。

小学三年级时,他主演的独幕剧,几乎演遍了上海所有的少年宫。

他高中的学校就在上海人艺的对面,他的整个学生时代都与话剧艺术密不可分。

那段白天上课,晚上骑自行车去剧场的时光,或许早就为未来的一切埋下了伏笔。

19岁那年,他进入了上海戏剧学院,人们说入校时他的阅片量可能已超过一般的大四毕业生。

他太懂什么是真正的好电影,也太懂什么是真正的艺术。

大二就开始脱发的徐峥,一度也曾沮丧过,但话剧舞台让他更加坚定自己。

或许很少有人了解,1998年,徐峥就凭借话剧《股票的颜色》获得第十届白玉兰戏剧奖最佳男主角奖。

哪怕是在《泰囧》已经大火之后的2012年,他也曾因话剧《资本论》里的精彩演绎,拿下话剧金狮奖。

...

余华小说改编话剧《兄弟》

他其实一直没有离开过话剧,他曾说,在他心中,话剧就是表演的核心。

“它没有其他任何附加的乱七八糟的东西去左右注意力,直接跟观众在同一个空间里。你必须得了解这个基础是什么,你才能够把握好这个关系。”

《十三邀》里徐峥谈到了他为何去拍电视剧。

他说,在拍“猪八戒”之前,排了两个比较先锋的实验话剧,当时就受到很多质疑。别人说看不懂。

当时徐峥就很激动,还跟别人争辩。后来一想,如果这个人看不懂,他怎么去影响他?

《春光灿烂猪八戒》的热播,在很久一段时间内,让徐峥难以摆脱“猪八戒”的标签。

...

《春光灿烂猪八戒》

不过,这也从另一个角度折射出观众对他的认可。

2006年,在妻子陶虹邮箱发现剧本的他与宁浩导演相遇。

零片酬出演《疯狂的石头》之后,他又与宁浩多次合作,他们彼此成就,徐铮会挖掘人物身上的喜怒悲欢,宁浩擅长加入荒诞现实。

在有了更多表达欲望之后,徐峥第一部执导的电影《泰囧》上线,成为华语电影第一部破十亿的影片。

复制成功并不难,但可贵的是,徐峥一直在反思和寻找自己的突破。

...


知识分子徐峥


徐峥是非常懂观众心理也非常精明的投资人,但他对中国电影行业的推动作用无法被忽略。

在商业化的巨大浪潮中,不免有导演被资本绑架。

而徐峥却选择了电影要和观众在一起的道路。

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我不是药神》,徐峥和宁浩找到了新人导演文牧野,并给予他极大的信心。

他对有创造力的年轻人,总是以拥抱的姿态去迎接。

文牧野曾说,宁导和徐老师给他最大的帮助是让他知道,作为电影艺术创作者,要有责任感,这个责任感不只是针对自己的艺术,是有可能放大到整个国民的。

《我不是药神》上映后,徐峥曾发了一条朋友圈,他写道,第一次感受到作为一个电影人,这么的有尊严。

徐峥值得那座影帝奖杯,他值得。

...

在知乎里“如何评价徐峥的演技”这一问题里,有一位网友这样回答:

一开始身无分文,扯着嗓子喊“我儿子哪也不去”的落拓中年男人,

到后来散尽家财,不得不把孩子送上飞机,边轻声说“算了算了改天吧”边转身抹泪的身负重担又极其平常的普通父亲。

一开始因为误伤前妻,被小舅子曹斌骂不敢说话,不知所措地缩在墙边,脸上是茫然和畏惧,

到后来黄毛出车祸去世,质问曹斌“他只是想活着,他有什么罪”,崩溃地哭喊,眼睛里满是悲怒。

很真实,我看到的是一个兼具庸俗和高尚,平凡和伟大,罪恶和救赎的中年男人。

我只看到了程勇,看不到徐峥。

《我不是药神》后,当人们再谈到徐峥的时候,不只是中国的票房之王,而是一名优秀的电影演员。

表演对徐峥来说,意味着翻译生活。

比纯粹的资本家,他更尊重艺术,比纯粹的艺术家,他更接地气。

...

徐峥自己说过,他以前老是觉得自己看的书比别人多,是知识分子,所以应该找到自我的诉求。

“可文艺腔会让你接不上地气,你只能传递一种小众的东西,甚至可以说,你传递不出实质性的东西,只有一种气息和腔调,你无法去影响别人的价值观。”

...

《囧妈》是徐峥的又一次往前推进的尝试。

他不想让自己的电影仅仅停留在爆米花全家欢的阶段,而是试图用电影语言去和观众沟通我们日常生活里的宏大命题。

徐峥说他不想通过外在的东西让大家笑,那种其实大家已经看得很多了。

“现在的观众很难伺候,他每天刷抖音,看成千上万条短视频,那里面充满了奇观。……但是我怎么样在日常里面建立一种会心的微笑呢?而且作为一个故事片的任务,你必须得承担人物的成长。”

...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在电影中收获共鸣,电影里既有对个体生命的伤感,也有时代的感伤。

在广阔意义上去关照个体的人生和生命,才是我们未来的方向。

电影《杯酒人生》里说:

我总是联想到酒的一生。想到它是个有生命的东西。活着的,有生命的。我总会想到,葡萄生长的那一年里都发生了什么,阳光是如何撒满大地,而下雨的话,又会是什么样子。

徐峥还在路上,他的电影事业依旧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并且他,值得人们所有的期待。

《囧妈》仅仅只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