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端康成的小说中,我最爱的便是《古都》。川端的小说并没有紧凑抓人的情节,而是以细腻的描写和悠远的氛围取胜。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低回婉转,这些特点在《古都》中达到了巅峰。


《古都》讲述的是战后的京都,和服店老板的女儿千重子在邂逅孪生妹妹前后的一段故事。千重子原是山中林场工人的女儿,自幼家贫被弃,被和服店老板夫妇收养,视若掌上明珠。长大后,手工高超的织工秀男痴爱于她,但由于阶级差异,她无法接受他的爱情。后来偶遇在林场工作的孪生妹妹苗子,千重子与之交往,并把秀男介绍给她。虽然姐妹重逢,但由于阶级差异,还是无法共同生活,最终苗子在千重子家住了一夜后就悄然离去。

  《古都》与其说是一部小说,不如说是一部记录京都景物风情的散文,千重子的故事似乎只是为了映衬这美丽的景物而存在的一份淡淡愁绪。好像看MV,多数人是为了听那曲子,而为曲子设计的情节,反而不那么重要,但是,当然,《古都》的故事是最适合这个旋律的。没有惊险的情节,也没有感人至深的情感和家仇国恨,所有的矛盾冲突都是自然而然的,而且并不激烈,最后的结局也毫无悬念。一切都是慢悠悠信手写来,却又让人回味无穷。按理说千重子衣食无忧,美貌出众,本不会有什么哀愁。然而作为弃婴的身世让她有深深的命运挫折感,父亲的店生意并不好,父母年老,继承家业的重任在她身上。面对英俊痴情的秀男,她无法接受这份无望的爱情。当然,假如她同意,父母一样会答应这亲事,但是她心里明白,只有与年轻有为的富家子弟龙助结亲,才能重振父亲的事业。于是在决定拒绝秀男的同时,她把贫苦的妹妹介绍给秀男,一来可安慰秀男,二来,以秀男的手艺和人品,也确实是孤苦贫困的妹妹能找到的最好归宿。虽然苗子答应了秀男,但她也在纠结自己是否只是姐姐的替身。最终,姐妹俩彼此相认,但苗子为了不打扰姐姐的生活,选择离开。小说反映的是战后京都的风貌,也是感叹传统文化的式微与自然资源的被破坏。千重子的故事是这伤感氛围的一个载体,其实归根结底她们姐妹也不会太过悲惨,千重子会与龙助结合,继承家业、孝敬养父母;而苗子会嫁给秀男,过上丰衣足食的小康生活,虽然与姐姐处于不同阶级,但是毕竟属于同行业上下游,肯定能保持联系互通音讯。秀男尽管把苗子当作千重子的替身,但也一定是无比疼爱的。


这书是大学时读的,那时心境悠闲,喜欢这种格调的文字。书里描写的那些风景、传统的节日和风俗,还有多样的美丽和服都令我神往。那时我对千重子简直是羡慕,觉得那时的女大学生真是舒服,每天就是捉摸穿什么和服,系什么腰带,到什么季节去哪里游玩,过什么节日之类的。唯一的哀愁就是自己的身世不明,再就是要对众多痴情者做出恰当的选择。这种不痛不痒的忧愁比丧考妣失恋人之类要轻松得多,却又师出有名,不会背上无病呻吟的罪名。现在年纪大了,再看这书,小资情调减淡,更多的是一种深深的宿命感。看了这书,越发不明白村上春树那些作品好在何处。


《古都》第一次被拍成电影,是由山口百惠担任主角。这是她息影前的最后一部作品。电影的灯光和画面都非常讲究,那种淡泊朴素的色调和古典自然的风格,让人觉得忧伤也是赏心悦目。电影的画面比较阴郁,有人说山口百惠有一种特殊的黯淡的气质,这大概也是这电影的气质。笔直的杉树、摇曳的寺庙灯光、绚丽的和服腰带,大概就是京都的风格吧?原著中的千重子是个大眼睛双眼皮,令人惊艳的美女(貌似川端康成跟大多数东亚男性一样,就喜欢这一类型的,在很多他的作品中,女主角都是这样)。山口百惠的外形显然并不符合原著,不过也自有一番美感。她梳着齐肩的卷发,穿着朴素的和服,显得端庄又成熟,千重子那种大学生的知性与大家闺秀的优雅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而她与养父母之间那种相互依赖又略带客套的微妙态度也传神地表达出来。虽然当时山口只有21岁,可是气质与演技竟隐约颇有些沧桑感。最令人赞叹的一场是千重子与苗子在寺庙初会时的一场:虽然明知是山口百惠一人分饰二角,但当时还是觉得银幕上那分明就是两个人。不只是衣饰和发型的截然不同,也不仅是化妆师刻意为之体现的千重子那城里小姐的白嫩与苗子的微黑皮肤,更因为两者各自的表情和气质,虽然都是惊讶,却是一个震惊,一个带着低阶层的小心翼翼。苗子是欢喜加难以置信,千重子在惊讶之余条件反射地拒绝——看到苗子,她大概明白了自己本该属于哪一阶层。在后来的接触中,苗子在森林雷雨中对千重子的保护和关爱,以及她生活的贫苦都让千重子感动与难过。电影最后千重子目送苗子在凌晨冒着零星小雪离去,那种伤感的氛围达到了高潮。此时的我自作多情地想,这也是山口拍的最后一部作品了,那苗子的身影其实也是山口在银幕上的最后背影了呢!于是不由得跟着千重子一起伤感了起来。对山口来说,以《古都》作为自己的告别演出,也堪称是华丽收场了。


比较令人遗憾的是三浦友和。原本以为他会出演秀男或者龙助中的任何一个,如果演龙助,就属于他轻车熟路的富家少爷类型;如果演秀男,本身也会是他演技的突破。两者都是不错的。可惜导演凭空安排出一个清作来给他演。这清作是苗子在林场工作的同事,显然是对苗子情有独钟。三浦把他塑造成一个英俊强壮有主见的男子汉,说白了,就是一花瓶。相比之下,千重子身边的两个追求者就显得黯然失色。龙助显得有点莽撞又自以为是,而秀男则显得老气而蠢头蠢脑。跟书里的描写的那两个才华横溢的青年大相径庭。


书里的苗子是孤苦伶仃,一个关心她的人也没有,因为她的贫苦,也没有机会结识合适的结婚对象。而作为千金小姐、大学生的千重子,身边则有至少两三个优秀的年轻人在追求。这是孪生姐妹不同命运的鲜明对比,也正因为此,千重子才有意介绍秀男给苗子,以期她也能得到爱情,同时改变她艰苦的处境。然而苗子虽然热爱姐姐,愿意为保护姐姐而拼命,却绝不接受作为姐姐的替身结婚,她有自己的坚强与自尊。这也是苗子的光彩之处。


而电影里,苗子虽然贫苦,但有清作那样一个成熟可靠的同阶级男人披肝沥胆地爱着她。便让人觉得减少了对她的同情——虽然穷,可是男朋友不错哦。而她拒绝与秀男交往,也让人感觉是因为她已经有了男友。千重子明知清作的存在还要介绍秀男给妹妹,更像是为了给自己的感情难题找出路。总之,因为多了清作这样一个莫名其妙的角色,整个局面都变了味道。而且三浦在影片中戏份很少,与情节推动也无关紧要,显然是生加进去的角色。也许导演考虑这片子是山口的告别演出,应该以她为主,不该再找个太光彩照人的男主角来抢风头。唉,既然如此,又何必要加三浦呢?画蛇添足、弄巧成拙,莫过于此。

  不过,总体来说,《古都》还是值得一看的好电影。尤其是对于山口的粉丝来说。对于川端康成的粉丝来说也值得看,毕竟这是目前为止最能反映作品原貌的电影。当然,电影节奏有点儿慢,需要有时间时独自细细静心品味。

...

  后来电影《古都》再次重拍,由外形酷似山口百惠的上户彩担纲主演,据说比第一部华丽了不少,但是口碑远不如第一部。这也是意料之中,《古都》的妙处在于原著的优雅和隽永的日本气质。山口演得好是因为演技,而非与原著完全不符的外形,上户彩的外形虽像,但演技和气质与山口不同,制片人这样选角,纯属舍本逐末。当然,据说重拍此片是为了纪念山口息影多少年。那么这种情况也就在所难免了。说来也可笑,居然拿川端康成的作品去纪念山口百惠,这种做法也够恶俗了,可见日本也是世风日下。虽然我也很喜欢山口百惠,但对于电影《古都》,我爱的还是原著的神韵,而非明星的演绎。因为民众过多被明星吸引,而忽略了原著的美感,实在很遗憾。可是话说回来,对于这样一部老派的作品,假如没有明星做噱头,只怕也很难保证上座率了呢!说来也巧,《古都》所描写的,以及此书被翻拍电影的历程,似乎都带有这样一种淡淡的没落的忧伤。这也是一种宿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