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周末的午夜一氣呵成看完,第一感覺是國内将片名譯作生死朗讀是多麼傻,影片中的朗讀與生死沒有必然聯系,加了生死二字,顯得聳人聽聞,削弱了片子本身的冷峻和哲理感。而且,reader其實是讀者的意思,可以理解成朗讀,也可以理解成默讀。片子中的朗讀者是男主角,後來女主角是默讀,用The reader這個名字,有雙關之效。

影片一開始場景是柏林,我當時就想,一定又是二戰的故事,後來看到1995年的字樣,我還松了口氣,以為跟二戰關系不大。後來又是男主角回憶,我還緊張了一把,發現回憶沒到40年代,而是1958年,我又松了口氣,以為這次肯定不會說納粹的事了。事實證明我是多麼幼稚,美國人一拍德國的故事,肯定就隻有二戰、納粹好拍,如同美國人一拍中國的事就隻會拍文革和清朝的故事一樣。人家就隻關心這段曆史,其他時期的故事賣不出好票房。這就好比你家是書香世家人才輩出的大家族,有一個有錢有勢、你很想結交、他也很愛跟你搭讪的朋友,每次過來跟你聊天就隻提你家那個癞痢頭加精神病的三大爺的故事,至于你爺爺是什麼皇親國戚,你姥姥是什麼絕代佳人,你弟弟是鋼琴神童,你舅舅是華爾街股神......這些,他一概不問,也不關心。而你,出于種種原因,又不得不跟他聊。而他偏又交遊天下,把你三大爺的故事到處說,搞得全世界一提到你家,就隻知道你家那個讓人頭疼的三大爺。呵呵,就是這種感覺吧?

話說這電影講50年代末的柏林,一個15歲的生病男孩Michael偶然得到了一個公汽售票員的幫助。男孩家裡父親老弱冷漠,兄弟姐妹有4個,母親顧不上對他特别疼愛。這個36歲的漂亮女售票員的善心讓他感到了少有的溫情。于是他賣掉自己積攢的郵票,買了鮮花去看她。剛好又碰到她熨内衣換衣服,于是情窦初開的他不由自主一次次主動造訪她,期望能有機會與她接近。這個名叫Hanna的單身女人也沒怎麼拒絕,很快就與他有了雲雨之歡。純真男孩從此徹底着迷。

Hanna有個癖好,就是喜歡聽人家念書給她聽,于是,先念書,後上床,成了他們的規矩。因為這個原因,這段隐秘的忘年戀并沒有嚴重影響Michael的學業,倒養成了他博覽群書的習慣。他搜集各種書籍來讀給Hanna,詩歌、戲劇、小說都有。Hanna對于文字語言的美具有敏銳的感知力,深深陶醉。但是當Michael給她讀查泰萊夫人的情人時,她還是勃然大怒,認為這種色情小說不值得欣賞。

...

Michael迷戀Hanna,每天放學急着走,放棄與同學的生日聚會來見Hanna,他變賣了郵票,跟她一起騎車郊遊。在郊外的露天餐館,Hanna羨慕地看着一群小學生閱讀菜單,而她拿了菜單卻不知該點什麼,完全聽Michael的。見餐館老闆以為他們是一對母子,Michael便故意當衆吻了Hanna。在小教堂裡,Hanna看着一群學生合唱,感動得熱淚盈眶。此時的Hanna是個多愁善感的溫柔美女,而Michael則是個自豪的深陷熱戀的小男子漢。這是全片中最富溫情的片段。

後來Hanna得到了公汽公司的升職,她随即悄悄搬走,離開了Michael。之前他們已經發生過幾次吵架,因為Hanna後悔自己跟Michael的畸戀關系,這次她終于下定了決心。

轉眼過去了七年,Michael已經進入了著名的海德堡大學法律系。他參加了一個隻有少數學生感興趣的案例讨論課。一次,教授帶他們去柏林旁聽法庭審判。

案情是這樣:一對猶太母女從集中營死裡逃生,女兒把這段經曆寫成了一本書,并以此為據控告當年的六名女監看守謀殺罪。其中一名看守就是Hanna,當時她就在西門子打工,為了得到一個好一點的工作而加入了黨衛軍,起先是在奧斯威辛工作,後來被派到那個小集中營。

庭訊時,5名女看守并不太把指控當回事,要麼埋頭織毛線,要麼跟律師聊天,要麼在原告指證時遮掩面部,要麼在回答問題時閃爍其詞推卸責任。隻有Hanna是她們當中的異類,她一直認真聆聽,坦誠面對。原告指控說她們所在的集中營每月選出60名女犯送去奧斯威辛,其他5名女看守都否認自己曾參與該過程。隻有Hanna承認說自己參與了。法官問具體做法,她說我們6個人每人每月選出10個囚犯。法官很驚訝,說這麼說你們都參與了?Hanna像個天真的孩子一樣說,是呀,我們全都參與了。其餘5個被告一臉慚恨。法官問為什麼這麼做。Hanna理直氣壯地說,犯人太多,舊犯人得給新犯人騰地方。她的表情和語氣好像是個倉庫保管員。法官勃然大怒,說你的意思是因為地方不夠了,那些人就得去死?Hanna反問:那換了你的話又能怎麼做?道貌岸然的法官啞口無言。

原告的書裡描述的跟Hanna的供詞一模一樣。她還提到Hanna挑選待死犯人的流程與衆不同,她偏好挑選年輕女孩,然後給她們食物和睡覺的地方,然後讓她們念書給她聽。聽衆席上的Michael聽了這些不寒而栗。

原告又提到在一次犯人遷徙過程中,雪夜,犯人被關在一所鄉村教堂裡,半夜飛機轟炸,教堂起火,6名看守拒絕開門,導緻300名女犯活活燒死在教堂裡。法官就此诘問Hanna,她義正言辭地回答,我們是看守,我們有責任維持秩序,如果開了門,犯人們就會全部跑光。法官拿出一份當年這6名看守就此事寫的報告,證明此6人皆難脫幹系。但是另外5名看守聯合聲明說當年Hanna是主管,一切決策都是她的主意,報告也是她一個人寫的。Hanna否認,說報告是大家一起商量着寫的。于是法官要當庭查驗她的筆迹。Michael回想Hanna以前的表現,明白她其實是文盲。可是Hanna羞于承認自己不識字,面對紙筆,她決定承認報告是自己寫的。Michael驚呆了。

不識字似乎是Hanna一生最大的痛,她用盡一生的心血來隐藏這個秘密,由于強烈的自卑感,她無意中無限放大了這一缺陷的重要性,以至于她的一切行為都服從于保守這個秘密這一前提。在公汽公司,表現良好的她在得到升職去辦公室的消息後立刻悄悄辭職,而當年在西門子打工時也是在得到升職後主動離開去為納粹工作。因為職位越高,她是文盲這一事實就越難掩飾。在集中營做看守似乎是最适合她的工作,不需要有文化,待遇也不錯,而且她的個性也是認真負責。隻是她沒有想到一個貌似正當的工作以後會被視為犯罪。而她自己是甯願犧牲自由也要保守身為文盲這一秘密,有時候,讓一個人承認自己無知比讓他/她承認自己殘忍更為艱難。

在等待宣判的日子裡,Michael獨自參觀了納粹集中營舊址。面對那些堆積如山的死者的鞋子、簡陋的草鋪和生鏽的化人爐,Michael了解了Hanna在結識自己之前的經曆。Michael是戰後成長起來的新一代,對二戰并無切身體會,戰争和納粹對他而言,隻是紀念郵票上的圖案而已。如果不是因為Hanna,他可能永遠都不會有興趣去了解這段曆史。而現在,曆史震驚了他。他本來想去看守所看她,幫助她翻供。但是最後還是退縮了。翻供勢必暴露自己與她的不堪往事,何況Hanna自己也希望隐瞞身為文盲這一事實,何況她确實罪惡深重,那麼就讓她去接受懲罰改過自新吧。Michael決定從此跟往事幹杯,徹底投入青春放縱的大學生活中去。

宣判那天,Hanna洗澡換上深藍色制服套裙,在民衆義憤填膺的“打倒納粹”的口号聲中被判終身監禁,而她的同僚們被判4年多的有期徒刑。誠如Michael的同學所說,這貌似正義的審判其實是轉移視線,将全體德國人的罪行集中嫁禍在一小撮人頭上,以為懲罰了他們,其他德國人就可以擺脫幹系了。

真會有這樣的審判嗎?可能隻是作家的杜撰吧。如果可以這樣,以一本受害人的回憶錄為依據,那麼,如東史郎這樣的日本老兵或者衆多曾殺人鬥毆的紅衛兵也都能依照現在的法律得到懲罰了?當然不可能!因為法不擇衆;但事實上也不能算是冤枉,因為他們确實雙手沾滿鮮血。可是僅僅追究這些人的責任就可以了麼?縱觀世界曆史,任何一場浩劫都不是一小撮人興風作浪的結果,每場重大人禍背後都有千千萬萬勞苦大衆在推波助瀾,他們才是曆史的決定因素。他們是平凡的大多數,可悲的是,多數時候,他們是殘忍而愚昧的。

十幾年過去了,Michael在婚姻失敗後,帶着女兒回到柏林老宅。Hanna給他的影響太深,以至于他與任何女性結合都無法感到幸福。在老宅裡,看到少年時自己為Hanna寫的詩,為她讀的書,Michael不由得感慨萬千,最後他開始讀書錄音,寄給獄中的Hanna。他這樣做,也許是因為懷念初戀,也許是為當年不曾幫助Hanna而内疚,也許純粹是為了安慰她,畢竟她主動選擇了為自己的罪孽服刑。

與現代社會隔絕多年的Hanna第一次用上了錄音機,又聽到了Michael給自己念書的聲音。于是她又有了希望,隐約又有了積極生活的動力,她不斷盼望着新磁帶的來臨。如果說20多年前與Michael交往是出于情欲,這次她卻是真的愛上了他。最後,她鼓起勇氣,第一次在監獄圖書館借書,然後對照書本聽Michael的朗讀錄音,就這樣,她偷偷自學了識字。收到她的第一封信時,Michael熱淚盈眶。信隻有一行字:“謝謝你為我寄來的磁帶,我很喜歡。”後來Hanna還寫信要求他多錄一些浪漫故事給她。但是他沒有。讀書給她其實隻是為了他自己心理的宣洩,并不指望得到回音,而一旦得到了,他反而想要逃開。說來真是可悲,當他真愛她時,她卻躲避了,當她真愛上他時,他又已失去了愛的能力。

...

也許是表現好的緣故吧?Hanna在服刑20年後即将被釋放,監獄長通知了Michael,請他幫忙安排她出獄後的工作和住處。Michael在監獄食堂裡再次見到了白發蒼蒼的Hanna,她很高興地看着他,他卻已意興闌珊,告訴她給她找了個給裁縫幫忙的工作,還找了個離圖書館很近的住處給她。Hanna說自己依然喜歡聽人家讀書,但Michael的眼神告訴她這已不再可能。Michael問她是否曾回憶從前,Hanna起初以為他是說他們從前的羅曼史,當明白Michael指的是集中營的事,便冷漠地說審判之前她從不回憶。于是Michael像央視女記者一樣腦殘地繼續問她對往事的感受如何,問她從中學到了什麼。Hanna憤怒地說自己感受如何并不重要,死者不能複生,至于她自己,隻學會了reading。談話在不很愉快的氣氛中結束,Michael約定了下周來接她出獄。

Hanna在出獄前夜踩在自己讀過的書籍和磁帶上自缢了。事前,她特意脫掉鞋子,因為怕弄髒那些書。我想Hanna是并沒有說謊的,她确實不曾悔恨以往,在她看來,那是她的工作,她所處的時代、受的教育決定了她的思想局限性。她誠實、勤快、認真、守秩序、負責任,如果不是那個時代,她會是我們身邊常見的那種樸實可愛的勞動婦女。可是這樣的人是缺乏獨立思想能力的,一旦曆史大潮卷來,他們隻能随波逐流,甚至助纣為虐。人人心中皆有魔鬼,隻等适當的時機釋放。如果殺人不犯法,那麼自願殺人者的數量隻怕會多得超乎我們的想象。具體到Hanna,她的可悲在于服刑20年而不了解自己罪孽的深重。這似乎不能完全歸罪于她沒文化,同樣情況下,她那幾個識字的同僚也是殺人不眨眼,而且她們更善于推卸責任嫁禍他人。當然,如果Hanna識字,她就有機會了解更多的思想和主張,而不至于隻能聽政府喉舌的宣傳,最後是幫政府犯罪,又為政府頂罪,又被新政府判刑。Hanna在獄中學會了reading,此時已是遲暮,她還來不及進一步學會understanding和thinking,所以也沒有那種回首以往總結曆史的思想高度。她隻知道沉浸在回憶小情人和學會識字的快樂中。當她明白小情人實際已無情可言,他最記恨的還是她40年前那段集中營曆史的時候,她才真正明白自己确實罪孽深重,且永遠無法贖清,社會是容不下她這個罪人的,包括這個從未經曆過戰争的小情人,哪怕在她認罪服刑多年之後,依然無法無視她的罪孽。于是Hanna決定永遠放棄自由,放棄生命。其實她早已做了曆史的殉葬品,隻是她晚知道了20年。

她留下一個舊茶葉罐給Michael,裡邊有她攢下的7000塊錢,請他轉交給那個寫書控告她的猶太女孩。那個猶太女孩現在早已是成名作家了,Michael去美國出差時拜訪了她。如今她住在紐約的豪宅裡,有仆人伺候,根本用不上那點錢了。說起來真是感慨,那樣一場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卻始終不能殺滅猶太人,還是有很多人存活下來,而且活下來的個個都是精英,日後出人頭地,掌握全球頂尖經濟、政治、文化資源的,正是他們。而且他們選擇世代不忘那段曆史,永不原諒曾傷害他們的人。對比起來,我們中華民族也是飽經劫難,但一代代精英卻紛紛滅絕于劫難中,留下的多是平庸的懦夫,并且很少反思,同時又竭力原諒......

當Michael鼓起勇氣告知女作家自己與Hanna的關系後,女作家嗤之以鼻,當他提到Hanna其實是文盲時,女作家說:“你想用這個為她開脫嗎?”Michael把錢給她,女作家說自己用不着,也不想捐獻給反滅絕猶太人組織,因為那就意味着自己原諒了Hanna。最後她允許Michael把這錢捐給掃盲組織。她隻留下了那個舊茶葉罐供奉在自己已故家人的舊照片前,原本她也有一個,用來裝載進集中營前自己幸福生活的小小紀念品,但在集中營裡被偷走了。她說集中營不是學校,那段生活不能教給人任何東西。

說來真是奇妙,Hanna也是說了類似的話。一個懂文學的猶太女孩和一個文盲納粹看守,對那段生活的觀感結論卻完全一緻。曆史為鑒,可知興衰,那是對于後人而言,對于身處曆史中的人,他們什麼也學不到,他們能得到的,隻有慘痛的回憶。隻有後人才能成為曆史的reader。所以,如果有知青對你說插隊生活是他一生寶貴的精神财富,或者有災民對你說汶川地震給他上了生動深刻的人生一課,你一定不要太認真了,這些話要麼是粉飾,要麼是自我麻醉。災難就是災難,不必把它當成上帝給你的禮物。“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這話是一種誤導,讓人以為苦難是成功的前奏,其實二者并沒有必然聯系。受苦一生的人遠多于苦盡甘來的人。

影片完全可以在猶太女作家的舊照片前戛然而止,不料導演在細膩的同時也有啰嗦說教的毛病,後來還安排了Michael帶着女兒去給Hanna上墳并講述自己經曆的情節,有點憶苦思甜教育革命下一代的意味,感覺不夠利落。

整部片子音樂流暢,背景也很合劇情,柏林的感覺拍得非常對路子,那種厚重嚴肅深沉又充滿曆史感文化感的氣氛,就是我對柏林的印象,可能也是多數人對柏林的印象。唯一讓人别扭的是影片使用的是英語,如果使用德語對白和文字,會更加切題,更合劇情與審美的要求。

...

Kate Winslet因該片得獎真是實至名歸。被歲月洗去泰坦尼克号式的青澀嬌柔的她講話粗聲大氣,幹活幹淨麻利,挺括的制服包裹着中歐婦女式的豐壯身材,一派勞動婦女風範。而梳向腦後的微卷金發,微皺的眉頭,固執而困惑的表情,硬朗有力的手勢,确實符合我們對納粹遺黨的想象。不過她最美的扮相還是全裸的時候,金發碧眼,朱唇豐胸,雖然有點老了且不夠苗條。而且,盡管背景是簡陋的舊式居室和鐵架床、狹小浴室,身處其中玉體橫陳的Kate還是美得如一尊女神。而她的表演也非常完美,言行和眼神的分寸都拿捏得當,唯一的瑕疵是老年時化妝得不夠真實,不夠據說化妝師已經盡力了,還特别為了掩飾她的美麗犀利的眼神而配了混濁化眼睛的隐形眼鏡,可看上去她還是顯得年輕了一點。

...

特别喜歡的是Micheal曾讀給Hanna的那首詩:暗合了她的命運,讀來令人感動。

I do not fear

Fearless

Experienced all kinds of hardships

To Sir deeper

To Sir busy but so dangerous

Make it more lively

Make it more flavor

I am your guardian angel only

Death of you will be gorgeous

Health, especially to you

God will you recall

Open you

Only the soul of integrity will allow you

That is lov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