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A-8.3
背景、主题与叙事
罗西里尼“战后三部曲”之末,和系列作品前两部略有不同,影片选择德意志民族作为聚焦点-而且不带有任何审判意味,因为不是直接描绘战争和纳粹的暴行,而是仍以一个家庭日常生活作为切口-甚至是一个孩子的遭遇-折射出德国社会的面貌,进而展现整个民族和时代的处境-正呼应那个具有讽喻意味的标题。
从影片开头起,一家人之间的责任纠纷以及房东和住户之间的矛盾,便塑造了一个极端的、根源于贫瘠的危机困境,这种末世般氛围贯穿始终。要指出,彼时的德国,从上到下都经历着一场热情和希望的幻灭,无可避免地要承认失败的事实。人们如何对待片中曾经是一家之主、如今却行将就木的老人-最后被害成为死人,也就是人们如何对待纳粹帝国的。
在这种极端不堪的情境下,女儿交出了自己的秤,小儿子到处物色工作与食品,父亲则希冀于将自己委身医院。令人绝望的是,父亲自身的生存-生而为人-已经成为了负担,“我的存在只会给人带来痛苦,对我也是,对你们也是。”而儿子的孝顺之心遇到老师对弱肉强食的达尔文主义说教,也无奈化作冷血的毒药。颇具悲剧色彩的还有,当大儿子终于找到了工作时父亲却意外地死了,真所谓“子欲养而亲不待”。
在如此的恶劣形势下,戏剧性仍在积聚。当孩子向老师说出是自己杀了父亲并从大楼中逃出时,戏剧性的高潮似乎已达到顶峰,但随即的段落把我们推向更深的深渊。实际上,孩子的死何不也是早有端倪的呢,最后看似冷不丁的死亡-就像《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中两位主角之死一样-实则同一系列的铺垫整体形成了完美结合。
风格和手法
影片对待这场悲剧的视角是客观冷峻的,即便如此-或许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从中感受到怜悯和人道主义精神。
从视听角度来看,摄像机以速写的方式捕捉下真实的影像质感,又以微妙和独特的视角呈现。以孩子最后走在街头的场景为例,镜头时而拍面部特写时而跟拍其动作,但都是平视的角度,观众处于和孩子一样颠簸、茫然且压抑的情绪状态之中。
孩子经过教堂时流出的管风琴乐曲将个体的悲剧浑然升华。他时而严肃地止步哭泣,时而又孩子气地嬉戏,甚至以玩具手枪进行了最具讽刺的戏谑,最后他攀爬到废墟的顶端,终于一跃而下-葬身战争的阴霾,与城市的废墟融为一体。在最后的一个升镜头中,一位妇人仰身背靠碎石堆,双臂低垂,酷似圣母玛丽亚怀抱基督尸体的图景。这种对两个极端并置形成的悲剧张力-美好童年在战争摧残下的幻灭-怎能不让人想到《伊万的童年》呢?我们对孩子的凝视,也是寻找自身-丧失于现实的暴力中的-的天真;我们对他的童真充满同情和理解,同时也猜想着他内心的狠毒和超乎成人的决绝及其根源。
结语
纵观影史,除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还有谁能做到如此的纯粹又真诚、又对社会批判地精细入微呢?将冷酷的悲剧和人文关怀融汇一体,从最细微的真实事件来描绘出整个社会和时代的现实。
25.9.20投影仪
维度 ★(1-10)
个人感受(观看价值) 8.4
思想/社会/历史/时代价值 8.5
叙事水平(文学/文本价值) 8.3
技术完成度/美学创新(视听效果) 8.3
选角/表演 8.4
我的影评合集:
Aleph-我的影评(泛选)
影评(遴选)(遴选)
全面深度分析《德意志零年》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建筑师的使命与宿命
评分:A-8.0这次观影不仅让我重新认识了格林纳威,也让我重新认识了电影。中途还对这部电影的价值有些许犹疑,直到结尾一刹生出顿悟之感,想起立鼓掌。作为艺术家传记,本片不同于《梵高》、《卡蜜儿》将叙述重心放在生平履历上,即便对私生活的 ...
随性吐槽
C+来晚了半个小时。旁边的人咯咯大笑不止,这样的影片有大银幕和互动是正常的,不过还是无法忍受此二者。多次想离场,为何要花费五十块和三个小时的宝贵时间投入在这样的娱乐消遣中?终于完全被淹没了,昏昏欲睡。从视听风格到内容完全无感,斯科塞 ...
《齐泽克》-简评和札记
A-正在读第一本他的书《斜目而视》,再来亲眼看看这位活生生的思想者,从不同的角度再度接近这位伟大的智者。依旧十分亲切的形象,然而今天也有因其伟人光环形成的遥远距离了,他在世却如同逝世。(容许我胡吹一段)他拥有举世无双的极端聪慧和灵性 ...
评分:A-8.0首先,谈谈标题“1951年的欧洲”。一个时间-1951,标志着战后重建期的末尾,战争的问题已经被转化至次要位置了,无论是罗西里尼——在拍完“战争三部曲”后便将目光移至了新的现实问题——还是其他人都开始从战争的阴霾中离 ...
简评
评分:7.9和奥尔米《米兰心事》、《工作》类似,本片既有着旅行者眼中异域风光的魅力-独属于意大利的街头风情和城市景致,也有着与之对应的人物内心氛围和情感纠葛。精巧严密的情节同纪实性的风格完美融合,戏剧性以难以预料的方式恰到好处地蕴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