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正在读第一本他的书《斜目而视》,再来亲眼看看这位活生生的思想者,从不同的角度再度接近这位伟大的智者。
依旧十分亲切的形象,然而今天也有因其伟人光环形成的遥远距离了,他在世却如同逝世。
(容许我胡吹一段)他拥有举世无双的极端聪慧和灵性、独一无二的强烈气场,仿佛可以洞穿一切的眼神、可以挥倒一切的手势,如涛涌般无法阻挡的才思从口中如子弹般喷出。他有着一套自己的强力体系,无时无刻不迸发着无限活跃的想法和真知灼见。
由内到外散发的魅力,比《前进,神军》中同样坚定但盛气逼人的左派-奥崎要显得明智许多。但相比下,本片-即使作为纪录片-的拍摄和编排中规中矩,缺乏层次性和叙事的表达,不过也从侧面证实了齐泽克那无法掩饰的人格魅力和表演天赋。或许他不仅是当代最杰出的理论家之一,也是最好的演员和演说者。

一些札记:
参观书房,仿佛那里就是他的全部财产和生命。

和儿子互动,无法想象作为父亲的zizek,难以想象他现实的私生活。

逛vcd店(据说是金的影像店)买光碟,提到《妙人奇迹》,他的个人影史top3《源泉》、《牺牲》、《伊凡雷帝》。

真正认真写的-他最喜欢的四本书《意识形态的》、《视差之见》(彼时正在写)、《延迟的否定》、《敏感的主体》。都属于本体论范畴的,就像他自己说的,“他真正喜欢的是黑格尔谢林这些(实用性很少的理论)而非政治性的论说”。

谈到写作,和我何其相似,都是无法“坐下来写作的人”,只能在行动中思考。因此措施是buhui将写作分为两部分,先是记录想法,然后是编辑整合。

他在一进门的玄关处贴着斯大林的画像,既是反讽的玩笑也是去吓唬和劝退来客。他认为“必须有些论调用过度的方式说出才能捍卫立场”。他精通精神分析和德古却依旧信奉马列,这不冲突。他也并不是教条地依附于拉康-起码他对此义正严辞地驳斥了。

关于粉丝的问题。
每个崇拜者只要见过面便想尽可能和自己拉近距离、产生现实的连结得到回应,然而作为名人必须要在秩序中才能维持生活。
齐泽克对此很不适,解释道:“不可能几千个人都像我一样对拉康感兴趣。他们渴望的是他们不可能得到的东西-比如公知的公式般的指引。他们希望在左翼分子身上找到救世主般的存在,然而他并不拥有这些。”这是很大的误解-他只是一个分析师,而他悄悄以此为乐趣-来调戏和反问他们的欲望是否合理。

他以拉康的电视节目为例子阐述意识形态:银幕的公共形象并无法容纳活生生的人。
然而,当他评判电视中的拉康被制造出的风格和魅力,他自己也陷入了“本片自身”的圈套之中。况且,齐泽克不也被娱乐符号化了吗?而且一切论调都沦为不再具有反讽价值的的无赖玩笑。虽然无论其怎样流行都无法改变其思想的高度和深度,也无法填平大多数人企图攀登的欲望之阶梯-即随从者与伟人的距离,但把他降格为一个滑稽角色究竟何为?

几个段子:
素食主义是退化-变回猴子。(确实看其面相就肉食)
我讨厌我的外貌,看起来像一个罪犯。

一些金句:
齐泽克似乎永远在提出一些奇见-对经典和现代的逆反与颠转。

(床上躺着大话)“哲学不是去解决问题-真正成为问题的威胁必须要科学解决,而是去redefine the problem。”
真正的哲学不是追求不可企及的永恒真理或玩思想概念游戏(德勒兹),而是谦逊地问“一个概念是什么-当你提出他的时候”(解释学根基,定义)联通世俗的、大地属性,有点亚里士多德味道。
就像一切欲望都是被塑造的,不存在“正常的文化”,一切都应当被重新解释(去根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反题:没有上帝的世界,一切都不是自由的。没有约束只剩下危险,在享乐时“超我”作为禁令,不再存在纯粹的享乐-上帝和父亲死后,取而代之的是更为普遍的禁令。如今真正的问题在于-如何避免“强制性的享乐”。

概念的变式和衍生: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从个体到社会。
剩余享乐,从马克思(经济)拉康(欲望)。

25.9.29投影仪
维度 ★(1-10)
个人感受(观看价值) 8.3
思想/社会/历史/时代价值 8.9
叙事水平(文学/文本价值) 7.0
技术完成度/美学创新(视听效果)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