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4.9于北影
8.4/10,超出预期。四星肯定是低了,打五星可能略有过誉,遂延续传统还是不打星了。
絮叨:
本片拉宽了我对评分的限制,再次说明了人的口味各异,不能轻信大数据评分。最好是不看评分也不想评分,先入之见会绑架人。电影不仅不适合用量化的分数衡量,也不能用机械的时长来衡量。(关于时间-影像在此不论)
三个小时堪比七武士的沉浸观感。由于没有尿点,硬生生憋到最后十分钟才窜到厕所。
这种电影没看一部都是洗礼,一场冥想和精神spa,重新激活感官,和世界建立更深更密的联系。
ps.大银幕观看很值得,不仅加强沉浸感也维持了清晰的细节。
几个女老师总在讨论乡村面貌和经济状况,自己的童年回忆。
作为导演和作为观众对我的影响都是很大的。观看时调动所有感官和通感,沉浸感受情感氛围,而非理解思考信息含义。
作为观众:
和刚看的格里菲斯、爱森斯坦完全不同,那些犹如结构严密的机器,需要精神紧绷地跟着导演安排的节奏步步亦趋,生怕错过了什么细节。
观看这部当然也是全神贯注,但却截然不同,没有感到疲劳和厌倦。不禁想起薇依在《在期待之中》所写,“人们往往把聚精会神同肌肉紧张混同起来。”“人们往往在学习中作出这一类收紧肌肉的努力,由于这种努力让人疲劳,于是人们便产生了已经劳作过了的感觉。这是一种幻觉。”“集中精神在于暂时停止思考,在于让思想呈空闲状态并且让物渗透进去,在于把必须利用的各种已有的知识置于思想的边缘,但又处于较低的层次上同思想脱离接触。对各种特殊的已经形成的思想来说,思想应当像一个站在山上的人,他眺望着前方,同时又看见自己脚下的树木和平原,但他并没有正眼去看这些东西。尤其,思想应当是空闲的,它等待着,什么也不寻找,但随时准备在自己赤裸的真理中接受将要进入之物。”我想用这些来形容我的想法再合适不过了。
没有先前看阿彼察邦的那种隔阂感、故弄玄虚、做作不自然。当然和我那时的阅历、心境有关系,好在大学这半年沉淀下来了。
我搞不懂为什么有人叫此类电影闷片,或许和心境有关,曾经我也缺乏耐心,精神总是像上了发条一样被驱使着、盼望着什么。
实际上叫做文艺片更是没道理(包括文艺片这个名称本身),难道电影本身不是艺术,还是因为文艺青年爱看吗?不要低估观众的理解力和感受力,我不认为大众自然就只愿意看商业片,这种深入生活的艺术应该被人们关注。真正贴近生活的被当作脱离大众,实在是荒诞。
不同于为情节服务的封闭式商业剧情片,本片没有完全磨平生活的质感,保留了世界晶体原有的艰涩和纯粹质地。
对于创作的启发:文化背景或许会有隔阂,但自然场景往往根植于共同的记忆,还有艺术和精神性也是普遍的。现实世界本身就是不可穷尽的,现实已经充满着取之不尽的符号,何必费力设计谜题、舍本逐末呢?相比于这部电影本身,我一样关心的是电影是如何产生的。本片不是纪录片,因此捕捉和雕琢必然都有,但做到了近乎自然、大巧不工。
先前提及了运动和声音的使用,以及无论细节还是场面调度都有隐含的设计痕迹,镜头之间的关系也有所预设。这都是必要的心思。
其中表演是我最好奇的地方,非职业演员如何表演得如此生动逼真。不可能完全背台词,那么是欺骗性的激发演员表达还是通过磨合和引导?
慢推长镜头和声画分离略多,但没在不必要的风格化上下功夫,如手持摄影、模糊、变速-保持了客观真实性。
情节整体还是连贯的,尽管充满了游离和缺口,也有向绵延的自然开放,还是没有彻底崩解为无序,而是回归到主线来。同时结构上也有设计。
除了寻旅和求索的设定有点像安哲的尤利西斯或中央车站,有些景象或许和老塔相似,记忆和声音的设定让人想起阿彼察邦,但没看到模仿的生硬痕迹。
有自然灵性和纪录片的质感,描绘真实体验下的自然生活,直观而清晰、清爽亲切,观感很舒服。
同时也是触感电影,全方位深度唤醒我的感官。扑面而来的风带动清冷触感,每个运动都那么鲜活有力、每个物体都分外清晰立体。很多场景都仿佛是我所遭遇和拍下的,那些人物也是我亲身经历
总而言之,把我对电影边界和可能性的认识再次拓展,也加强了我的信念—这才是我想拍的。
维度 ★(1-10) 备注
思想深度(学术文本价值) 8.7
个人感受(观众传播价值) 8.5
社会/历史/时代价值 8
叙事水平(文学价值) 7.8
技术完成度/美学创新(专业价值) 7.9
观感和影评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观感和影评
A-8.4,远超预期得好,多层次上的优秀作品,尽管有些许清晰和直白说教之处。即便是商业大片,这套我吃了,心一狠甚至可以打个五星。既有传统西部/黑帮片的神话气质和搏斗情节,又融入了中国的侠义,而且是在大陆背景下拍出来的,别有一番风味。 ...
观感
B7+不打分了,没有一次认真看完,感触也不多-可能是因为不是第一次看此类电影,不过不让人生厌。后悔没有在大银幕上看,电脑画质太差而且在家总想刷手机干扰太多分神。三年前-高二时曾看过两部阿彼察邦,这第三部观感很不同,没有超现实元素,更 ...
25.4.22 北影节day5B+8/10?前半部分3星,末尾接近五星,但是二者确是难以割裂的-瑕不掩瑜一词第一次被如此恰当地运用。前期真的很难接受,千般万般地抵触和排斥,决心打三星,脸盲和剧情一头雾水、倒头睡了一会起来已经1h45 ...
1写在前面的碎絮语:多抢的一张票300砸手里了…没想到这是场冷门的电影。北影节压轴落幕场,有生之年系列+1,早上10:00到晚上8:05-中间只有半小时休息,比原本票上的19:26晚了足足四十分钟。正如片名,观影本身也如同一场浩劫。 ...
爱在三部曲-二刷观感
A- 前两部8.4,第三部8.3ps.严格线性一元打分不太适宜,拿这部和乡愁评个高下实在是不必要的。北影节day1于中间影院2.5刷2025.4.18的浪漫之夜。现场气氛活跃,总是爆发姨母笑。写在前面:三部曲是一个整体的弧光,难以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