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8.4-8.5
四個月前最初看的第一部侯孝賢,看了一半沒看完。這次依舊看了一半中途睡了,接着看依舊起勁。
五部侯孝賢看下來好感持續上漲。本片感覺最不像侯孝賢風格的(此前看的都是他前期作品),但在我看來,本片之于侯孝賢就像《春光乍洩》之于王家衛,都是獨樹一幟的高峰之作。
原先把本片看得太片面了,絕不隻是黑幫片和悲劇故事,而是真實立體的中年困境下的人物寫照。或許如今在低谷期又面臨離鄉出國的境遇,更能體會吧。
從每個鏡頭的大巧不工的表現到整個影片行雲流水的節奏,既能體驗享受又能琢磨品味。
本片質感極強,兼有攝像機的捕捉力和電影獨具的靈動視聽動感。
有王家衛90幾部作品的霓虹孤獨和浪漫風味但沒有那麼濃烈,有《旺角卡門》的黑幫悲劇但力道自然适度,有楊德昌的冷峻疏離視角但更為鮮活,在代入式情感和客觀描繪之間,更讓人接受。
底層人的中年困境,被家人驅趕,ktv的迷醉,我想《小武》大概率也受到了本片的影響。
标題就很有詩意了,重複中夾在着欲言又止的心緒,露白中既有感慨亦有無奈。
創作啟發:聲畫錯位,場面調度,構圖的前後景安排,公路鏡頭和音樂的結合。表演十分出彩,寫實性。
ps.剛看的路邊野餐也有借鑒。
待二刷/拉片。
維度 ★(1-10) 級别
個人感受(觀看價值) 8.5
思想/社會/曆史/時代價值 8.6
叙事水平(文學/文本價值) 8.3
技術完成度/美學創新(視聽效果) 8.4 B+
選角/表演 8.5 A-
25.6.19
觀感和簡評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評析-意大利新現實主義的開山之作
B+7.6簡評:看的第一部羅西裡尼,受到巴贊的直接推薦。中規中矩、有闆有眼的影史佳作,今天看來沒有顯著缺憾,卻難以看到真正的創新。曆史價值不亞于藝術價值。雖然有明顯的劇情和制作,未擺脫情節劇的刻闆程式;但需要承認在其略顯機械的結構編 ...
政治與新浪潮
評分:B7.5,三星半。此類紀錄片不能用一般的藝術價值去衡量,至少應當在曆史和政治性方面給予考量,在對觀衆的感染力和沖擊力方面予以考量。(找不到好片了,于是接着昨天的《戰争終了》看此片。)關于政治:對曆史和政治背景-越戰-依然所知寥 ...
生平簡介:讓·維果(1905-1934),享年29歲,創作生涯僅其在世的最後4年。詩意現實主義代表人物,啟發法國新浪潮的燈塔。以下簡單介紹其四部作品,并先以一部關于他的紀錄片作為導引。我們時代的電影人:讓維果(1964)評分:B-由 ...
劄記
評分:B-由于讓·維果逝世過早、影像資料過少,隻能求諸相關人士的采訪,在生平的回顧的同時插入其電影段落作為補充。(集中講述兩部叙事片)作為背景資料擴展了解有幫助,但幹貨不多。梅爾維爾任其副導演。其父作為政治犯死于監獄、這段早年經曆對 ...
評分:B+7.8簡評:越來越喜歡雷乃的風格了。文學性/藝術性、政治性/思想性,交融濃密。故事以60年代的西班牙弗朗哥獨裁統治為背景,由于對時代背景不了解,開始尚有疑惑。畢竟不僅對我來說陌生,應當說政治行動、地下組織離現在的社會太遙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