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才导演沟口健二去世前三年、《雨月物语》(1953)之后一部拍摄,但同年上映的《艺伎》(1953),若将其置于沟口此一时期的创作脉络中来看,是一部颇为诡异的作品。我们可以说这是一部带有沟口风格却显得静滞的电影,其中他标志性的长镜头多用于空间之间的转场。这种风格自《奥游小姐》(1951)后便趋于简约,同时也伴随着他从早期浪漫化童话般叙事转向一种更现实、更具牺牲意味的女性主题。
本片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其“静滞”,但这又与大多数导演的“静”不同。即使画面静止,每一个镜头仍被编排在一个节奏紧凑、剪辑严谨的结构中。若说沟口早期运用长镜头营造画面感与流动性,那么在这部作品中,他更小心地以此营造戏剧性张力。我认为本片的重大突破在剧本层面——它更为现实,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显得冷酷,其结尾仿佛让人联想到《处女御雪》(1935)。
2025.5.23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2025.5.23
在铺天盖地地评论界给毕赣冠以塔可夫斯基似的影像的时候,这让我些许有了很大的诧异,毕竟塔可夫斯基的影像是那么的私人而又亲密,更准确地说只能复刻不能模仿。最后的整体观感也是这样,除了在极少关键瞬间,如水滴在桌面蔓延对饮《镜子》里窗户上水 ...
2025.5.21
一些西方评论家可能会认为这是一部日本版的《包法利夫人》,但两者仅在自杀这一细节上有所呼应。另一方面,我们更应将其视为在更广阔、更根本的文化语境下的产物——战后美国对日本的占领,以及《罗生门》(1950)去年在威尼斯电影节获奖,这些事 ...
2025.5.17
我总是喜欢把这部影片与劳伦斯·奥利弗的《哈姆雷特》(1948)作比较。作为让·科克托的首部长片,他将其他艺术形式(如诗歌、装置艺术)中的沉重感剥离,提炼出其精华,注入到《美女与野兽》(1946)之中。影片中有些场景几乎完全沉入黑暗, ...
2025.5.15
伯格曼在《锯屑与马戏团》(Sawdust and Tinsel, 1953)中拥有他自己的流浪剧团;小津安二郎则两度拍摄《浮草物语》(The Story of Floating Weeds, 1934)及其重拍版《浮草》(Float ...
2025.5.14
这其实是一个类似于《公民凯恩》(1941)的童话故事,被拔高到了也许过于神圣的位置,以至于被当作电影艺术的巅峰来代表。穆尔瑙最知名的作品《日出》(1927),正处于无声电影时代的尾声,也是他在美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在这里我大致理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