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在思考着自己的新剧本的时候,突然想到得给自己加个《假面》式的开头,拿起手机看了一个开头,就忍不住再打开电视重塑了一遍《假面》。

影史真正的一个转折?伯格曼的一个转折?
即使这部电影完完全全称得上是我本人甚至我想说影史上举足轻重的作品,但称之为改变影史似乎又有些困难,一方面Luis Buñuel所带领的超现实主义,早已在影史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另一方面,Paul Schrader鼓吹的“心理性”阐释也早已在如法国新浪潮中戈达尔《精疲力尽》中,双人对话第三人导演介入(强烈的灌输自我意识)中展露了头角。那么伯格曼的《假面》究竟突破在哪里?

影史著名的开头,早已定下来整部片的基调,那便是一场光影的盛宴,手的隐喻,伯格曼在全片都有大量运用手来进行叙事,如抚摸照片,两个人比手,1948年《监狱》影像的引用(形象酷似《夏夜的微笑》中那带着睡帽的男人)而后延续《沉默》中那12岁男孩的再现,一个象征着未来希望的孩子,面对着一个多变的面孔。这是在开头已经把故事讲完了。

大量的特写镜头与不可言说的秘密。那些无法用双唇读出的情感永远都是灵魂的心声,Peter Cowie就这样说道“有些导演可能会很生气,但我就是非常喜欢观看人物面部特写,《假面》花了大量力气去照亮人的面部,Liv静默的面孔,双眼叙述着那一个个不可言说的情感。”我们在伯格曼的特写下看到的是真实的情感,一个个人的面孔被彻底揭露出来,我们看到的不是浮夸的表情,而是人类的情感,这是其他电影所不被赋予的特写价值,这是伯格曼最辉煌的价值。

精准的打破第四面墙。从开头影像的胶片被揭示,到无数次面部特写,和震撼人心的“对观众拍照”,和在情感爆发阶段,突然插入胶片燃烧,时刻提醒您,这是一个电影!无论你在和角色共情还是什么,这依然只是一个虚构的电影。从1952年《不良少女莫妮卡》那突破性的影响了新浪潮的凝视,到了现在,伯格曼依旧是牵着新浪潮那批电影人的一位大师。

影史留名的正反打,起初伯格曼只是不知道该如何剪辑那个画面,索性伯格曼把全部的素材堆在了一起最后做出了真正的“假面“,即使两位女演员BIBI和Liv都无法观察到自己而是对方,这在现象上已经是一次人类的奇观。

伯格曼想要探讨什么,伯格曼早已不再信任宗教(但1970年的采访让我感觉他还是有那么点怪怪的,以及其他大部分时候采访氛围都相当奇怪),他想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现实,而着是伯格曼生涯的转折,他做到了,大病痊愈一部史诗的诞生,这也在最后成了影史上难以跨越的一个标杆,我们还会看到如此纯粹,如此艺术的电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