茲山魚譜자산어보(2021)的劇情介紹
茲山魚譜자산어보(2021)的影評
一、丁若铨究竟是怎樣的?他因“辛酉邪獄”一案,被認定為邪學(也就是天主教)傳播者,流放至黑山島。他是異端,卻也是兩班,有自己的文人風骨。他不喜的是性理學(也就是程朱理學)僵化後的教條,卻也并非要摧毀之。他推崇西學,但也并非是一味西化 ...
一陸一島,遙遙相對,海是本心,隔離開朝廷與鄉野。丁若铨一葉孤舟,飄零而來,遠離權力和階層帶來的枷鎖。昌大為治民出島,追尋宗族,不惜與老師決裂,乘興而來,卻經宦海沉浮,世道無奈,起起落落,意到濃時,失意而去。出世就要直面憔悴慘淡的民衆 ...
昌大的最終考驗是他在面對小民自閹的悲苦怆然時能否克服愧疚而登堂入室,成為末法時代深谙心外無物的合格士大夫,考辨撕心裂肺的羊叫與呼嘯迎闖王不納糧的精确距離才是這一群體安身立命的看家技術,而昌大的過激反應與其說是在幼稚地因善義憤,不如說 ...
我更愛親昵地稱這部電影為韓國古裝版“凪的新生活”,我很喜歡這部電影。我覺得丁若铨能在安靜的小島,離開朝廷政治的波雲詭谲,安心在漁島編寫魚譜,感受學習的快樂,算不算是另一種桃花源記呢。當然,這隻是我的幻想吧。茲山可是被流放的的島,環境 ...
這部影片風格古典,有士大夫之風與西洋海風相融、境界的高雅純潔與俗世情趣交疊之感。台詞回有餘甘,思想現代,比喻清麗質樸,文風簡潔如練,雖未能通其趣,也暫記錄于此,為交流和回顧所用。1、斑鳐走的路斑鳐知道,黃鲷魚走的路黃鲷魚知道。2、對 ...
這個春節沒能欣賞國足的腳氣幹雲,也沒能領會韓寒老師的四海蚝氣,而是在一個小島上給靈魂洗了個澡,看了一部叫《茲山魚譜》的黑白電影。導演是韓國名導李濬益,執導過《素媛》、《王的男人》。電影講述了一位朝鮮儒家士大夫丁若铨被流放到孤島黑山, ...
本文首發于公衆号樸素電影(pusu_movie),歡迎關注。圖片均來源網絡。昌大啊,活成不斷向上飛的鶴雖然也不算壞事,但是即便身上沾滿污水泥漿,也選擇活的像茲山一樣,雖外表看着黑暗卻生機勃勃自由自在,也未曾不是有意義的事啊……最近偶 ...
《茲山魚譜》這部電影看完有兩個月了,一直沒寫,是因為看完了并沒有特别想說的東西。我一般看點東西都有吐槽或者贊美的沖動,如果沒有,那就是沒有特别打動我的地方。很多影評都把《茲山魚譜》中主人公丁若铨的人生和蘇東坡來做對比,都非常遺憾這樣 ...
朝鮮背景感陌生又熟悉,開頭有點像如果明朝沒有亡,遇到了西學傳入會有什麼反應的平行時空,有點想起清代山西的教案,如果說反君主還容易想起顧炎武黃宗羲他們。開頭兄弟真的直接讓人代入蘇轼蘇轍,男主和蘇轼相似的地方太多了,後段有佛教有對詩就更 ...
分叉小徑引着三人去往不同的路。丁若锺自投羅網,大義凜然喊出信教宣言,讓人聯想起《沉默》裡,愚昧貧窮的村民,即使耳朵滴血,被倒吊埋在坑中,仍拒絕踩踏木質聖像的堅守。丁若镛心中有君臣父子,以儒士的高潔,願意以死以示清白。丁若铨一開口即不 ...
這部電影加上《思悼》,本來應該是我們最能拍好的一類電影,結果都被韓國導演拍了,還都出自李濬益之手。
《思悼》以政權交替過程裡的父子沖突,講述了儒家秩序下的倫理悲劇;《茲山魚譜》看似雲淡風輕,實際在講王權與儒學的合謀,把一代代學子納入體制,成為幫兇。
當然,這一點隻是後者的表達之一。它還兼顧探讨了知識何用,真理标準,以及面對一個糟糕的體制,是投入其中努力改變,還是幹脆做一個潇灑的隐士?
這些問題由遙遠的曆史中飄來,直到今天,答案也仍在風中。
以及,看這部電影,和《遊牧人生》觀感很像的一點在于,它們都由對社會的批判和深刻關切出發,最後落在了個體的自我成全之上。這讓它們都略顯輕挑,但或許也是在今天這樣價值混亂的時代裡,創作者們真實的内心折射。
看電影看到一半,突然跳出來一個關于字幕的解釋,孩子問昌大為什麼不用漢文而是用韓文教自己讀書,昌大說除了漢文,世上的好東西多的是,而字幕組在下面标注了一句話:韓影常有排華成分,但我必須按原味翻譯,内心無視就好。我覺得這句台詞從一個李氏朝鮮治下的平民嘴裡說出來,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這樣的解釋出現在這裡,我不知道這究竟是字幕組真實的想法,還是因為擔心被人舉報。這句解釋在《茲山魚譜》這個以觀念碰撞為主題的電影裡出現,也顯得尤為諷刺。無論是出于什麼原因,這句話背後所蘊含的一切意義,都與電影的主題碰撞在一起,構成了一個超脫于電影本身的絕佳黑色幽默。 而電影本身,幾乎無可指摘,沖淡含蓄,況味悠遠。以我不成熟的電影觀來看,這才應該是東亞的曆史和審美下應該有的古裝片。
雖然這是一部“韓國”電影,但可能是目前為止最能闡釋近代東亞開明士人之心态的電影。這其中有我們熟悉的東西,也有陌生化的視角,後者使我們能從更人文的角度看待西學東漸。這便是韓國之于我們的先天優勢:沒有宏大的曆史包袱,因而能從盛衰興替的叙事使命中跳脫出來,平實而親切地去理解波瀾曆史中的“人”。當然,本片的優點不僅在于人文上的切近,也在于文化理解的格局:它并非是要借丁若铨之口貶抑舊學而崇揚西學,而是要通過對西學的方法論實踐來實現舊學在精神層面的回歸和還原,而這也是師徒二人殊途同歸的意義所在。尤其是,在新舊交替與傳承的表意下,影片最終回到了當下:它似乎遙遙地呼喚着一種更廣闊的國民性的回歸——慈山的前身是黑山,現代的内核是傳統,文明的基礎中潛藏着一些不可動搖的東西,一如那大海中的不沉島嶼。
日啖鲷魚三百條,不辭長作黑山人。好喜歡,好想看一部這樣的黑白蘇東坡。
流放生活拍得閑适有趣,又沒有沖淡該有的滄桑悲涼。依舊延續了《思悼》對儒家傳統的反思,以士大夫和漁夫、官場和流放地互為表裡鏡像,背景又是西學東漸,既有儒道互補共生的和諧場景,又有新舊思想碰撞的焦灼困境。
薛景求氣質儒雅又冷峻,非常适合演落魄的文人墨客,而且這角色簡直是理想人格,再加上先知固有的悲劇處境,魅力爆棚。我已經不止一次愛上他了。
黑白畫面讓這部電影更加的内斂深刻,看多了各種色彩豐富的電影、IMAX屏,反而覺得返璞歸真也是一種難得的享受。無論何時,都存在領先于時代的人。讀書若隻是因為喜歡,不為名,不為利,也不為了所謂的天下蒼生,也許就會簡單許多。
儒學的正反面,這種曆史題材本該由我們述說,但這是一部韓國電影。
近幾年看過的最好的韓國電影,甚至可以說最好的電影。看完以後心情複雜:我們有《論語》、我們有古詩·絕句、我們有“悠久的曆史·燦爛的文化”,但這樣内容精彩令人回味無窮的電影,又是人家隔壁的......
如白鶴之生雖好,而茲山之污泥亦善也......